解讀富士康11連跳(此文章整理于富士康11連跳發生時)
(中國心融集團總裁 馮耘)
不詳的預言:一定會有其他企業的員工模仿自殺!
富士康“十一連跳”,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示范效應的影響!熬S特效應”的影響。
“維特效應”,就是說在轟動性的自殺事件報道,在報道所涵蓋的地區,緊接著自殺率就會有大幅度上升。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消息後,就啟發了自殺念頭,效仿了自殺者。這里面貫穿著一個社會認同原理,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殺的形式,他也就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維特效應不止是在富士康內,一定會擴展到全社會的。作為以“人”為關心對象的工作者,我不想懷著不詳的預感等待著下一個自殺事件的新聞到來!
事實上它正在發生,今天早上我的員工還給我發消息說:25號凌晨,富士康又一員工墜樓!我們的心里都無比沉重!覺得這事件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在第六起墜樓事件發生的時候,《上海金融報》就采訪過我,我當時看到新聞事件的時候,很驚訝,還以為是舊聞,我們就一直在想應對策略,并且同時也希望能夠跟企業合作,采取一些措施,避免發生類似事件,但是老實說,我覺得我們有些企業,就是血淋淋的事件不發生在自己的眼前,就不會想到采取措施。
這十一個人,不管他們具體引發自殺的原因是什么,他們集體用一種慘烈的方式在提出強烈的抗議,在表達自己極端的無望。而這個時候,整個社會都在看著,所有與他們處境相同的人都在看著,如果我們沒有應對措施,如果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還只是追究原因,甚至推卸責任,而不去關心生命的價值,不去關心怎么應對,那他們不是會更絕望?
“我們不是血汗工廠”這正是富士康最大的委屈,也是他們用以辯駁的最大理由,事實是:正因為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正因為富士康比別的同類企業待遇好,員工才會自殺!
富士康的發言人在面對輿論壓力的時候,是滿腹委屈的,這也是他們無法接受輿論對他們的指責的原因,郭臺銘25號首次對媒體表態的時候的話就很代表了他們的觀點:富士康絕非“血汗工廠”!
首先我非常相信富士康的說法,媒體的調查,和富士康內部人士的反饋,富士康規范的薪酬,醫療保障等是在同類企業里非常好的。
那么富士康是不是可以用這個理由來反駁“員工自殺是富士康的責任”這個觀點呢?我要說的是,正是富士康相對規范相對較好的福利待遇,導致了員工的自殺潮!
富士康如果真的是血汗工廠,真的沒什么值得留戀,那員工可以走!他為什么一直在這里呆到絕望,絕望到自殺?就是因為貪戀富士康那可能比別的企業好的10%的待遇,導致他接受了超過50%,甚至100%的心理壓力!
富士康有規范的管理,按時發工資,還可以加班,加班有更多的收入,收入的絕對值高,這就是富士康每天門前排上千人長隊求職的原因,因為別的企業可能連這都無法保證。
因為想要從富士康這里得到絕對值較高的收入,所以他不得不接受富士康的全部管理體制!高效,單調,軍事化,在這強硬的管理里,他變得越來越無力,越來越不知道怎么去反抗,這種無力和無奈感占據了他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泛化的絕望感,在遇到觸發事件時,那種長期壓抑的情緒,對生活的無奈感就徹底爆發了,他無法自救,只能一死!
蛇皮袋一代和拉桿箱一代之間的巨大差異,企業卻忽視,甚至無視這種變化,即使注意到,也完全不知道怎么應對,這里面潛伏著巨大的行業危機,甚至社會危機。
富士康的員工,百分之七八十應該都是80后90后的。因為在我們EAP服務企業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項研究,就是80后90后的員工管理問題。
我們把過去的農民工群體叫做“蛇皮袋一代”,他們背著蛇皮袋幾乎一無所有的來到城市,能在這里有份收入就不錯了,因為他們并不想留下來,他們只不過是為了掙點錢回去蓋房子,給孩子上學,他們并不絕望,他們是有希望的。企業的管理對他們非常有效,因為只要你守紀律,肯吃苦,夢想是能完成的。同時,在他們的成長年代,他們是生活在一種集體主義的教育里的,他們自覺自動地認同: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不管這個集體,是以前的社會主義集體,還是之后的私人企業的集體。他們對自我個性的要求不高,也并不因為個人價值沒有實現而感到特別痛苦。
現在新一代的農民工,他們是拖著“拉桿箱”走出來的,拉桿箱跟蛇皮袋比起來,就不是一無所有了,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時代,他們接收的信息跟城市里的孩子幾乎一樣。在他們成長的年代,個人的價值逐漸占據了主導。他們拖著拉桿箱走出來,并不想回去,而且他們也回不去了。等他們滿懷憧憬來到城市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要和幾十萬人擠在一個大工廠里,每月拿不多的薪水,城市高昂的成本,自己的薪水根本無法企及,所以他們焦慮,甚至絕望。加班是他們緩解焦慮的一個手段,因為拼命工作,加班,感覺自己離實現夢想近一點,但因為這樣,他們失去了生活,失去了社交,成了一個運轉的機器,甚至一顆螺絲釘,這種工作看不到盡頭,讓他們產生了深深的無望。
而8090后群體,(不止是在城市,在制造型企業的新農民工群體也一樣),恰恰正是需要精神追求的一代,他們有想法,有個性,重視精神生活,有公民精神,但偏偏他們離夢想更加遙遠,而為了追求這個夢想,他們不得不放棄了自己一切的生活和精神追求,這是個謬論,而這種謬論不可能長遠存在下去,這種情況也不可能把一個企業真正的帶向成功!
面對危機,富士康的做法,沒有觸及到問題的實質
我看到過媒體的報道,說是富士康近期制止了20余起輕生事件。
富士康針對員工工作、生活、交友、情感、心理等異常狀況,富士康設立了有獎通報熱線;鶎又鞴、宿舍管理員及室友如果發現同事或者室友有異常言行,只要向企業管理部門通報,就可以獲得至少200元的獎勵,富士康認為這種做法將激勵員工之間的相互關心。讓員工之間互相監督,出現一個有自殺苗頭,及時舉報,可以獎勵200元。要求員工之間加強彼此的關愛。
可以承認他們是采取了措施的,不能說沒有,拿這個關愛來說,我覺得與其說“關愛”,我們更容易想到另外一個詞“監督”,或者“監視”。
——如果碰到自殺事件,心理學的第一反應時要做危機干預,危機干預里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找到當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富士康員工是沒有社會支持系統的!
聽到第十跳的消息,有富士康員工對此表示并不意外,因為工廠的工作壓力和管理方式有問題,目前在做的這些心理關愛工作并不能滿足員工的真正要求。
比如“員工關愛中心”,因為缺乏宣傳普及,缺乏經驗,對員工來說,形同虛設。前提是要把員工解放出來,讓他們停止加班,回到生活狀態,他們才能在崩潰前去觀照自己的內心。比如放松室和發泄室,這都不是一個專業設置,因為單純只是發泄,只會讓人把憤怒釋放出來,但卻沒有人進行后期的處理和引導。
必須馬上做點什么,即使是短期給他們派上一個“心理警衛”也行。
幼兒園殺童事件之后,所有的幼兒園都加強了保衛措施,包括巡警巡邏,有人在說:這樣能解決根本問題嗎?能永遠保護下去嗎?也許不能,但是,至少,迅速地制止了可能緊接著而來的犯罪事件,在穩定的前提下,再探討長遠解決方式。
5月25號的報紙上,富士康的總裁郭臺銘終于首度回應說:富士康絕非“血汗工廠”,他說:“我們有信心,很快就會把這些狀況全部穩住”與此同時,就在25號的凌晨,又有一名員工墜樓身亡,到此,已經是富士康的第11跳。
正是因為富士康“八連跳”的時候,富士康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不問蒼生問鬼神!——請高僧法師來做法!
這個時候,其實所有富士康的員工在看著,在看著企業怎么做,在看著社會怎么做,政府怎么做?結果呢,沒有一條措施讓他們感覺到了有希望和切實有效,所以那些生活在危險邊緣的人感覺是什么呢?別等了,別盼了,誰也救不了我們!
富士康能靠自己的力量將這些狀況穩住嗎?我們目前看到的結果是不能!
這是富士康一家企業領導人的問題嗎?
畢竟企業是有限責任公司,不是心理醫院,我們也不能要求一家企業,承擔起全部的員工心理健康的責任。同時需要政府組織,社會力量的介入。
應對措施:
1、 由媒體,政府組織,心理學單位,組織員工心理健康情況的普查,調研,對各行業的員工心理健康狀態,提出一些真實可信的調查結果;
2、 提出主動解決方案
在各企業開展“關愛員工 珍愛生命”的活動。
比如,在企業定期播放音樂,設置各種放松方式
開展珍愛自己的宣誓活動;
設立企業心理救助熱線并大力宣傳;
設立城市心理健康觀測點;
管理層進行的危機的識別和危機干預技巧培訓;
管理層發放員工關愛手冊;
員工內部組織一些破冰活動,用各種形式加強員工之間的聯系,建立支持性的團體……
自殺和危機干預的一些概念
從心理角度來說,自殺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沖動行為,當事人感到無助,感到缺乏關愛和無價值,不能適應改變和不能忍受分離的時候,他可能會產生這種沖動行為,同時自殺也可能是一種祈求幫助,或者一種對心目中的壓迫者的一種歸罪和反抗,或是一種自我表白,自我辯解的行為。
簡單地說,富士康的員工為什么要自殺?因為他們缺乏自我價值感!人的價值其實無法完全由自己來認定的,他需要通過周圍人的反饋來認定自己的價值。而在富士康,他們從同事和主管那里看到的,是自己毫無價值,只不過是一個機器!一個隨時可能被替換掉的機器。而因為沒有建立親密關系,他沒有所珍視的人,也無法通過他們的反饋來確立自己的價值;蛘,是有珍視的人,比如暫時的戀愛對象,如果這個戀愛對象否定他,或者離開他,這就無異于進一步的否定了他的價值。
自殺者其實是有征兆的,在自殺之前,可能有很多途徑進行識別,比如:
1、 直接的言語溝通:直接表達出有關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或者有關絕望的感受,“我覺得活著一點意思也沒有”“干脆死了算了”“真想一了百了”;
2、間接的言語溝通:這個表達有時是不明確的,因為表達者言語含糊,很難理解,比如“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了”“我看不到生活中有任何亮點”“或許我們不會再見了”“許多人想結束自己的生活,這并不奇怪,因為社會就是這樣”,這個需要聽者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對表達者的言行進行綜合判斷和考慮。
3、 直接的非言語溝通:如擺弄煤氣開關啊,徘徊于樓頂或河岸邊,或收集藥品。
4、 間接的非言語溝通:留遺書,送紀念品,提前還貸,以及買保險等,試圖與所愛之人接觸,看醫生,突然選擇獨居,不與人交往等,都可能是自殺的征兆之一。
對自殺者的識別和處理,不是僅憑熱情和經驗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經過相對專業的訓練的專業人員才可以完成。在富士康自殺的員工里,有一個叫盧新的員工,他自殺前已經接受過富士康的關愛熱線的咨詢,并且也是在室友的關注之下,但是仍然沒有辦法阻止他最后的自殺。這必須是通過有危機干預經驗的專業人士來完成。
對于有自殺危險的人來說,自殺只是一個念頭,還是會最終成為一個行動,這取決于危險因素是否存在,保護因素是否消失。
保護因素來自哪里:自殺者的思想和周圍人。
除了來自當事人的正面,積極的想法以外,周圍的人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保護因素。面對自殺者的危機干預,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條,就是找到當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
暫且不探討富士康的管理文化,對員工的主觀思考構成什么樣的壓力,就是員工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是幾乎沒有的。如果不迅速地改變這一狀況,后續的自殺事件將無法阻止。
措施:
建立起一個真正的員工關愛體系。減少加班,加強員工的業余生活,改變員工宿舍的設置,通過各種活動讓員工加強聯系,建立各種親密的團體,讓員工進入某個相對緊密的小群體,找到友誼和支持感。
調整管理者和員工的關系,從監督者變成支持者,設立《員工關愛手冊》,而不僅僅是《員工管理手冊》
引進專業人員,推進系統的EAP服務,并在公司大力宣傳推廣,而不使員工關愛系統和心理熱線成為一個擺設。
解答富士康自殺員工的年齡問題
富士康自殺的員工,年齡在18—24歲的年齡段,這個人群可能是富士康普工的主要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在心理發展上處于一個叫“親密對孤獨”的時期,他非常需要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并在這種關系里克服孤獨感,進行自我成長。弗洛伊德把健康的人定義為“充滿愛而辛勤工作的人”,“愛”和“工作”,是缺一不可的。
富士康的員工,他能與人建立親密感,獲得親密的需要嗎?顯然不能。一天12小時的單調工作,把人變得麻木,僵硬,當他在流水線上要做12個小時的機器的時候,他無法在下班以后迅速地變回一個人,去充滿感情的與人交流,而且富士康員工宿舍的安排,讓他和室友之間可能根本無法熟悉,甚至錯開上班之后都不怎么見到面。遠離家人,又沒有朋友,更奢談愛情了,他的親密關系要求根本無法被滿足。
據一個調查說,在像富士康這樣的制造型的企業,女工流產率達到80%,因為她太孤獨了,只要有一點溫暖,她就靠了過去。一旦這點溫暖被掐滅,她走到極端的想法就很容易產生了。
為什么富士康的員工選擇自殺,而不是辭職?
辭職是為了什么?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更好的待遇!富士康在同等類型的企業里,是福利待遇最好的,它按時發工資,加班規范,提供住宿,連工衣臟了都有人負責洗。辭職離開富士康,換到別的企業,不僅面臨著可能同樣苛刻的工作要求,而且可能連基本的“按時發工資”這一條都做不到。而待遇對他們來說,是第一重要的,因為他們需要生存,需要錢!在這一點上,員工群體有明確的認知,知道這點是無望的。
不可否認的是,富士康的管理比別的企業更加苛刻、嚴格!因為它能夠提供比別的企業可能好那么10%,20%的福利待遇,而員工貪戀、追求這10%,他就必須得接受、忍受富士康的全套管理制度。
在這套嚴格的管理制度里,他沒有被尊重和被當做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對待,他感到絕望和無奈,感到生活的沒有樂趣,但是離開這里,外面更低的待遇,同樣讓他看不到希望,他漸漸變成了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的狀態,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感覺不到自己有能力改變命運。這種狀態也許他無法清晰地說出,但是無力感和無望感綿延了他的全身,是他生活的大背景。
當他在生活中碰到具體的觸發事件——被主管責罵,跟戀愛對象分手等等,所有無望的感覺全部涌上來,就導致了瞬間的自殺沖動。因為跳樓是一種完全無法挽回的自殺行動,他沒有余地去做深入的思考,而是被絕望感瞬間控制,導致了這一沖動行為。
事實上,確實更多的人選擇是辭職逃離而不是自殺,富士康的員工流失率,從過去的2%-3%上升到了現在的4%—5%,如果按照它在深圳的員工總數是30萬人的話,是1.2萬到1.5萬人,這相當于流失了一個中型的廠子了。
除了富士康以外,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近些年頻繁出現的“員工荒”,還不能說明問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