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9-9-23 |
![]() ![]() |
||||
![]() |
“中秋月餅,全公司13萬人,每人吃同樣的月餅,你覺得會好吃嗎?”
“發健身卡。手頭原來就有很多張了,這種東西不感興趣的人幾乎都不會去用,不像超市購物券,一年里總歸是要去幾趟的。”
“每年公司安排的體檢,要么太遠,要么不是我想去的,檢查的內容又往往千篇一律,真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孩子的醫療保險太少。因為剛剛做父親,所以比較關注公司福利中有關孩子的項目。”
以上是某些大公司員工在2008年底接受第一財經周刊采訪時吐露的心聲;蛟S他們所在的公司沒想到,企業在員工福利方面花了那么多錢,獲得的員工滿意度卻不高。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企業員工福利該怎樣做才能激勵員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員工福利專家、中智普勵企業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第一資源:作為多年來致力于員工激勵與福利研究的專家,您怎么看待員工福利在人力資源工作中的位置?
潘軍:這個問題比較大。首先,我們來看看人力資源六大模塊: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考核與評價;薪酬與福利管理;勞動關系。薪酬福利被放在第五個模塊。如果說前面四個模塊,可以視為企業對員工的“要求”,那么第五個模塊,則是企業對員工工作的“回報”。也許它在人力資源的整體板塊中只是“局部”,但卻是員工最重視、也最容易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
舉個例子,我們說起谷歌,第一個感覺是“福利很好”、“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集中營”。其實,客觀地來說,谷歌并不一定就是人力資源方面做得最好的企業,甚至也不一定是行業中薪酬最高的企業,但是我們自然而然地記住了谷歌的“人性化”,因為它提供免費的餐飲零食給員工、允許員工在自由的環境中工作、辦公室里有健身房,等等。它的“福利感知系數”比較高,從而大大提升了“雇主印象分”。
因此,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定位“員工福利”:它是一種顯性的“薪酬回報”,也是一種隱性的“文化溝通”。我們看到,在員工福利方面做得最用心的企業,往往是企業文化宣導最好、最容易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也是在市場競爭中最容易獲得成功的企業。有一個來源于美國的數據共識是,“在員工福利計劃中每投入l美元,就能促進公司經濟效益增長6美元”。在員工福利和企業效益之間,是存在著可測算的關聯的。
第一資源:的確,我們看到,眾多公司在改善員工福利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我們同時也看到,一些新型的福利,比如企業年金、股票期權、彈性工作制等,正在漸漸推廣。您覺得這些是否代表了企業員工福利的新趨勢?
潘軍:我們通常把福利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福利包括社會福利和企業福利,狹義福利則專指雇主所提供的福利,如:企業年金、補充保險、健康體檢、帶薪假、股票期權、培訓、旅游、貸款擔保、法律顧問、心理服務、以及各種公共福利設施,等等。即使是狹義福利,其概念外延也非常大,凡是非法定、非現金形式的報酬,都可以視為福利。
你剛才提到的企業年金、股票期權、彈性工作制等,從微觀層面來說,當然是對員工非常有吸引力的福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些福利的實施門檻比較高,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施行。比如企業年金,一般只在一些發展非常成熟的外企、或者企業規模特別大的國企中才有;股票期權,僅限于海外上市公司和少數國內上市公司;彈性工作制,在服務性、生產性企業就很難實施。
因此,說到“員工福利新趨勢”,我們比較強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用思維模式的轉變,去體現其“新”,而非亦步亦趨地去模仿其他企業的福利手段。畢竟每家企業的具體情況、員工需求,其實是比較個性化的。對企業HR來說,“用心”要比“用錢”更重要。
第一資源:是的。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在員工福利方面花了不少錢,卻仍然有員工不滿意。您看問題出在哪里?
潘軍:承接我上面說的“用心”和“用錢”,其實不管是“用心”還是“用錢”,首當其沖的要求是,要用得“正確”、用得“聰明”。
用得“正確”,并不是“越多越好”。舉個簡單的例子:健身卡。有些公司福利很好,花費2000多元,給每名員工發放公司附近健身房的健身卡。但是,有些員工家離公司很遠,根本沒時間去鍛煉;有些員工已經辦理了健身卡;有些員工希望能和家人一起健身;有些員工則覺得上班已經很累了,與其發健身卡,倒不如發按摩卡……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如此之多,無論HR怎樣協調,都不可能100%滿足所有員工的要求。但是,如果花費了員工份內的福利預算,卻讓員工感覺“福利形同雞肋”,那么員工又怎么可能會滿意呢?
用得“聰明”,則是要利用有限的福利預算,做出無限的“福利感知系數”。我們做過調查,員工最滿意的福利是旅游、體檢、補充醫療保險、購物卡和電影票等;最希望增加的,則是彈性工作制、日托服務、進修補貼、心理輔導等。這就很有意思,員工“最滿意”的福利,卻恰恰不是“最想要”的福利。
造成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邊際效用遞減”。越是習以為常的福利,越容易被員工忽視;而一些小小的創新和改變,即使不是最貴的,也能從員工的心理層面上,生發出很多感性的附加值。
比如我們有一家客戶,多年來習慣于發放購物卡福利。久而久之,員工已經將福利等同于現金收入。但是,相較于員工的普遍月收入,這些現金又實在太微不足道了,很容易被員工忘記。針對這個情況,我們為他們度身定制了“入職紀念日福利”。在每名員工的入職紀念日那天,為他送上企業的感謝卡、一座小小的“年功獎杯”、以及一份可以選擇的小禮品。一年一座的年功獎杯,可以讓員工有一種“里程碑”的滿足和自豪。小禮品則主要是一些能與家人朋友共享的東西,包括電影票、鮮花、餐飲券,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醒員工:工作上的進步,離不開家人朋友的支持,紀念日也應該與他們共同慶祝。這樣一來,就把福利做得很人性化,令員工印象深刻。
第一資源:“入職紀念日”,這是一個很讓人感動的例子,同時也是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的。就像您剛才所說的,其實“人性化”正是企業福利的普遍趨勢。對于企業HR來說,要把員工福利做得更人性化,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潘軍:人性化源于個性化。這里說的“個性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員工個性化需求的理解,二是對企業個性特征的把握。
員工個性化的福利需求,我剛才已經舉了健身卡的例子。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體檢,二十幾歲的年輕員工和四十歲的中年員工,男員工和女員工,已婚和未婚員工,分別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有些員工還希望能為家人提供體檢。又如EAP,可能多數時候,員工會覺得可有可無,但是當員工面臨一些突發事件時,如:家人去世、婚姻危機、初為人父母,他們其實很需要心理專家的及時指導。
員工福利也需要傳遞出企業的個性特征。例如“入職紀念日”,在一家歷史悠久、人員較穩定的公司中,能起到感召人心的作用。而一些初創企業,則需要更多地考慮團隊旅游、集體活動等,讓成員之間盡快熟悉起來。對于工作壓力較大的企業,按摩服務則可能會深受歡迎。
要滿足這兩種個性化,對于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其實頗有挑戰。例如,要實現體檢的個性化,勢必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需要反復和體檢中心議價;要實現每名員工“入職紀念日”那天能收到賀卡和禮品,則企業必須有一套強大而實時的信息管理系統、有一家專業的物流供應商圍繞該項目提供服務,還需要向這家供應商開發自己的員工信息管理后臺。在通常情況下,為區區一個福利項目,投入如此之多的資源,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一家企業要同時進行個性化體檢、入職紀念日、生日福利、節日福利、團隊旅游、醫療保健服務、補充醫療體檢……這一系列員工福利項目,同時又要求每個項目,都能做到創新和個性化的話,在傳統情況下,這家企業需要在每個項目上配備專人,并且每個崗位人員,都需要精通從供應商談判到人員管理、從物流管理到財務結算的全部流程。以公司一般的人力資源配備來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資源:那么,面對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潘總有什么建議呢?
潘軍:統合社會資源,利用專業分工,來達成完美效率。
的確,以一家企業的力量,要做到這樣的個性化福利,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如果集合1000家、10000家企業的類似需求,并以一個先進的IT平臺,將企業—員工—供應商這三方參與者之間所產生的信息流—物流—現金流關系統合管理,又會變得怎樣呢?是否橫亙于企業HR面前的資源整合障礙,就會迎刃而解了呢?
這就是我們中智普勵現在致力于運營的“關愛通”平臺。在這個平臺上,HR只需要點擊鼠標,導入員工資料并設置好福利項目,其余的事,全部由平臺背后的廣大社會資源去完成。從傳統意義上的生日福利、年節福利、紀念日福利,到體檢、補充醫療險、團隊旅游,等等,均可實現HR上網設定套餐、員工上網/發短信自選套餐。而一些特色項目,如:體檢,員工不但可以自選體檢項目,還可以進而自選位置最便利的體檢中心、自選最方便的體檢時段,等等。
除了福利項目,“關愛通”還將企業的員工激勵、員工溝通、員工發展等需求也結合在內。為了方便員工,我們還可以將企業原有的OA系統、績效考評、調研系統等,也納入這個平臺,讓平臺真正成為企業專屬的、傳遞企業個性特質的、覆蓋員工全方位需求的關愛與福利平臺。
只有本站會員才能瀏覽全部文章,請您 登錄 或 注冊 |
Contact Us | 聯系我們 |
投稿
廣告
雜志訂閱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