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9-9-23 |
![]() ![]() |
||||
![]() |
去年四季度以來,在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我國經濟運行初步遏制了增速下滑的勢頭,呈現出企穩向好的積極態勢,且積極因素在累積增加。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經濟進一步平穩上行還存在不少障礙。
經濟的周期波動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國際上通常用GDP(國內生產總值)和其他一些相關指標的波動判定經濟運行所處的階段,其中GDP是最綜合最重要的判定依據。
經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統計數據和有關行政記錄顯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開始見底回升。從GDP運行走勢看,去年上半年GDP增長10.4%,三季度增長9%,四季度增速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進一步下滑到6.1%。根據4、5兩個月主要經濟指標的表現及走勢分析,二季度GDP預計可能接近8%,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止跌回升之勢。從GDP季度同比情況看,此輪經濟的底部應該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從有關部門初步測算的GDP季度環比情況看,去年三季度增長2%,四季度增長0.1%,今年一季度增長1.5%,二季度預計增長2%以上,由此判斷,此輪經濟的底部應該在去年四季度。
各地區一季度情況
國內經濟形勢整體呈觸底反彈之勢,但不同地區的情況卻有所區別。從全國部分地區一季度GDP增長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經濟相對發達的,也是全國GDP的主要產出省市,上海、浙江、廣東、北京四個省市GDP增速排名最后四位。其中上海、浙江和廣東省三地的GDP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說明,一季度以來,整體形勢有所回暖,但部分地區還是籠罩著經濟危機的陰影。那么處在這些地區的企業應當采取怎樣的策略呢?太和顧問在6月發起了“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第二輪調研,旨在為企業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的發展策略提供支持。下面本文將按照北方、華東、華南、西南四個地區進行分析,為企業展示2009年以來不同地區企業在經濟危機下采取的一些策略的情況。
企業薪酬福利調整狀況
1、薪酬計劃調整
由于經濟危機的爆發,各地區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在危機初期,企業紛紛表示對未來的擔憂,面對不穩定的市場環境、需求下降、成本增長等問題,導致企業業績增長停滯甚至下滑,企業不得不采取控制成本的手段。將原計劃的薪酬增長暫緩或是減小增長的幅度是企業普遍的做法。
比
從各個地區的情況(見圖2)來看,北方地區的實際薪酬增長率和計劃薪酬增長率均為最高,實際薪酬增長率為5.0%。而實際薪酬增長率最低的華南地區,只有3%。
經濟危機的爆發給依賴于加工貿易出口的華南地區造成了深刻影響。最初在中國國內,當然包括華南地區,許多人對這場危機還僅僅是隔岸觀火,直至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商合俊公司倒閉,這才切實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表面看來,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額調低,加工貿易政策調整,新勞動合同法的突然實施,外資優惠稅制廢除,環保對策,勞務費、人工費以及土地價格上升等一連串的不利因素造成了加工貿易業的低迷。而事實上在大家不經意之間危機早已悄然而至,嚴重威脅了包括加工貿易為主的整個華南地區。去年下半年以來,工廠關閉、失業、出口下滑等等這些最為糟糕的消息在華南地區四起,以東莞為首的二類城市在首季度甚至出現了GDP負增長。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華南地區的工業放慢與經濟危機關系不大,卻是與中國工業模式深入調整更為有關系。一些中小企業將會在這次危機中被淘汰,成為“進化”的犧牲品。
從計劃薪酬增長率的平均下降幅度(見圖3)看,華東地區要高于其他三個地區,平均下降的比例達到了5.2%。北方、華南、西南三個地區的平均下降比例分別為4.4%、4.0%、3.7%。調整幅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現企業對于危機影響程度的判斷。從這個情況來看,華東地區的企業要明顯悲觀于其他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是外資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處在市場化經濟的前沿,是中國目前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受到危機重創最為嚴重的地區。受外資企業在華裁員、降薪的影響,整個華東地區的實際薪酬增長率與計劃薪酬增長率的差距最大。
2、起薪點
表1 各地區人員起薪
起薪點 |
職能類 |
營銷類 |
生產類 |
研發類 |
平均值 |
|
北方 |
大專 |
1800 |
1850 |
2000 |
2550 |
2007 |
本科 |
2550 |
2400 |
2900 |
3800 |
2801 |
|
碩士 |
3500 |
3100 |
4000 |
5300 |
3750 |
|
博士 |
5500 |
-- |
5400 |
7000 |
6100 |
|
華東 |
大專 |
1700 |
1889 |
2311 |
2905 |
2201 |
本科 |
2629 |
2881 |
3055 |
3460 |
2906 |
|
碩士 |
3700 |
3417 |
3750 |
5000 |
3792 |
|
博士 |
6172 |
6238 |
6583 |
7786 |
6445 |
|
華南 |
大專 |
1943 |
1885 |
2032 |
2956 |
2204 |
本科 |
2588 |
2990 |
2830 |
4600 |
2952 |
|
碩士 |
3600 |
3185 |
4300 |
6181 |
3867 |
|
博士 |
6000 |
6000 |
6847 |
7300 |
6212 |
|
西南 |
大專 |
1597 |
1729 |
1725 |
2111 |
1790 |
本科 |
1723 |
2150 |
2285 |
2420 |
2219 |
|
碩士 |
2748 |
2879 |
3000 |
3373 |
3000 |
|
博士 |
5333 |
5000 |
4500 |
6300 |
5283 |
從調查結果來看,不同類型人員的起薪點排序(見表1)如下:研發類>生產類>職能類>營銷類。職能類人員只有大專學歷的起薪點要高于生產類,本科、碩士、博士等學歷的人員要低于生產類。整體的起薪水平以華東為最高,其次是華南和北方,華南略高,西南地區的起薪點要明顯低于其他三個地區。整體來看,和危機之前相比,除博士的起薪點逆勢上漲,各地的起薪點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3、福利計劃調整
企業支付給員工的福利是一種剛性的成本,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一筆開支。規模越大,成立時間越久的企業,每年所需花費福利成本就越大,而且也越難以控制,“汽車王國”通用的轟然倒塌就與這種剛性成本有著不小的聯系。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福利成本的節省成為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法定福利除非政策允許,這部分成本難以節省。而補充法定福利一般來說如果取消或作調整,也會讓員工比較難以接受。因此,更多的企業選擇從公費旅游、異地派遣的相關福利以及團建活動這三個方面開刀,一來這部分成本相當可觀,二來如果溝通到位,員工也會比較容易認可。(見圖4)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調整或計劃調整公費旅游、異地派遣和團建活動這幾項福利計劃的企業最多。各個地區也都是以這三項為主要調整目標,但是各地的情況稍有區別,如圖5所示:
圖5各地區已暫停、考慮或計劃修改福利項目企業的選擇比例總和對比分析
圖5展示的是,上述三個福利項目中,選擇“停止或暫緩”、“正在修改政策”、“考慮修改現行政策”三項的比例之和。其中北方、華南以及西南地區最傾向于調整的福利項目是團建活動,而華東地區則是公費旅游。除此之外,西南地區除了上述三個福利項目之外,還有接近30%比例的企業傾向于修改休假福利,這與其他區域有非常大的區別。
企業保留激勵政策
1、經濟危機下企業為保留關鍵人才所采取的行動
表2 各地區企業保留關鍵人才行動排序分析
措施 |
北方 |
華東 |
華南 |
西南 |
A.提高基本工資 |
54.8% |
48.8% |
45.0% |
58.7% |
B.提高補貼津貼 |
21.0% |
31.7% |
31.7% |
39.1% |
C.保持或增加獎金 |
64.5% |
56.1% |
53.3% |
71.7% |
D.設計長期激勵計劃 |
56.5% |
61.0% |
56.7% |
54.3% |
E.安排有挑戰的工作 |
50.0% |
63.4% |
56.7% |
52.2% |
F.完善職業發展機制 |
75.8% |
75.6% |
78.3% |
69.6% |
G.注重企業文化建設 |
48.4% |
61.0% |
61.7% |
63.0% |
H.未采取行動 |
4.8% |
4.9% |
1.7% |
8.7% |
北方地區選擇比例最多的幾項是:“完善職業發展機制”、“保持或增加獎金”、“設計長期激勵計劃”。選擇比例分別為:75.8%、64.5%、56.5%。
華東地區選擇比例最多的幾項是:“完善職業發展機制”、“安排有挑戰性的工作”、“注重企業文化建設”、“設計長期激勵計劃”。選擇比例分別為:75.6%、63.4%、61.0%。
華南地區選擇比例最多的幾項是:“完善職業發展機制”、“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安排有挑戰性的工作”、“設計長期激勵計劃”。選擇比例分別為:78.3%、61.7%、56.7%。
西南地區選擇比例最多的幾項是:“保持或增加獎金”、“完善職業發展機制”、“注重企業文化建設”。選擇比例分別為:71.7%、69.6%、63.0%。(見表2)
“完善職業發展機制”是各地區企業都比較認可的經濟危機下保留關鍵人才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提高基本工資”這項平時比較有效的方式,各區域企業在經濟危機之下并沒有將其列為首選。
各地區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情況,“保持或增加獎金”和“注重企業文化建設”這兩項,北方和西南地區傾向于使用前者,而華東和華南地區則傾向于后者。同時,華東和華南地區的企業還比較重視給員工“安排有挑戰性的工作”,以達到保留員工的效果。這些不同主要是與各地區不同的產業結構組成和行業分布有關。“保持或增加獎金”這種方式對勞動、資金密集型企業以及結果導向型崗位比較有效,而“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和“安排有挑戰性的工作”則對知識密集型企業和過程導向型崗位比較適用。
企業在經濟危機之下,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保留對象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關鍵員工采取保留措施。
2、長期激勵方案的影響
長期激勵是對管理層員工的有效激勵手段。管理層員工的業績表現直接影響企業的業績表現,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之下,對于管理層員工的有效激勵能夠幫助企業走出困境。
從各個地區的情況看,選擇“暫不考慮長期激勵計劃”的比例,北方和西南明顯大于華東和華南。這說明長期激勵在華東和華南地區的企業中應用較為廣泛,而在北方和西南地區,應用的企業相對較少。而在已有長期激勵的企業中,北方和西南企業沿用原有方法和程序的企業相對較多,而對原有政策進行調整的企業華東和華南地區較多。在對長期激勵政策進行調整的企業中,華南地區同樣相對較多,各項調整方法的選擇比例都高于其他地區。從各項調整方法的選擇情況來看,企業較多使用的是“改變績效衡量指標”和“改變長期激勵工具的組合”,較少的企業選擇“改變長期激勵工具”。整體來看,華南地區使用和調整長期激勵政策的企業較多。(見圖6)
企業人員削減狀況
1、大規模裁員(員工總數的10%或以上)
大規模裁員是企業最無奈的選擇,其對于企業的殺傷力非常大,有的企業甚至會因為一次大規模裁員而一蹶不振,因此企業在決定進行大規模裁員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從調查結果看,3/4的企業不考慮進行大規模裁員,已完成企業的比例占到11.3%,有3.3%的企業在計劃中,而另外有2.4%的企業還在猶豫。(見圖7)
如圖8所示,華南地區已完成大規模裁員的企業比例最大,占到了15.8%。而這些企業中以中小加工制造型企業為主,甚至有一些企業裁掉了30%以上的員工。北方地區計劃裁員的比例最大,經濟危機對北方地區的影響雖不如華東華南大,但是其影響卻還在繼續蔓延,后危機時期的帶給企業的沖擊依然不可輕視。即使目前企業還未收到嚴重的影響,也要提高警惕,做好準備,防患于未然。
2、定向裁員(如非關鍵職位及低績效人員)
定向裁員是企業削減人員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是企業使用這種方式的前提是擁有一套成熟的績效考核體系,在裁員時能夠充分舉證,否則大量的勞務糾紛反而會加大企業的負擔。從調查結果看,有1/4的企業已經完成了定向裁員,另有13.2%的企業正在計劃中,15.1%的企業在猶豫是否要進行定向裁員。而選擇不予考慮的企業只有不到40%。(見圖9)
各地區情況如下:
定向裁員情況地區差異比較明顯,華南地區的進行定向裁員的企業比例明顯大于其他區域。已完成、計劃中和考慮中的企業總比例接近70%。其他三個地區,華東選擇這三項的企業比例總和要大于西南地區,北方地區該比例最小。(見圖10)
圖11所展示的是,四個地區中已完成裁員的企業占企業總數比例的對比情況。華南地區超過半數的企業進行了不同規模的人員削減,而華東地區進行人員削減的企業最少,只占到21.5%。西南區該比例為1/3,而北方地區接近30%。
風暴仍在繼續,企業仍需謹慎
盡管國際經濟一些先行指標出現回升,市場出現轉好跡象,主要股指和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房地產市場有所企穩,各方面的信心有所增強,經濟降幅有所縮小,但世界經濟衰退尚未見底,總體上仍處在深度衰退之中,下階段走勢依然存在變數。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的分析報告,除石油消費外,當前全球人均GDP、消費、投資以及進出口、工業生產、就業和國際資本流動等主要經濟指標降幅均超過1975年以來的歷次經濟衰退。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年率環比下降5.7%,已連續三個季度下降;歐元區環比下降2.5%,日本環比下降4.0%,均連續四個季度下降。失業率進一步攀高。5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9.4%,為1983年8月以來的新高;4月份,歐元區、日本的失業率也分別達到9.2%和5.0%,分別為1999年9月和2003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潛在金融風險尚未充分暴露,不良資產規模巨大,信用卡貸款和房地產貸款違約率仍在繼續攀升?偟男蝿菀廊粡碗s嚴峻。隨著危機的深化,其影響可能會在企業中進一步滲透,也有可能有所好轉。但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繼續惡化的應對,還是經濟回暖的反彈,都將會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因此,企業HR面對考驗,應當抓緊時間修煉內功,隨時掌握市場情況,為企業下一步策略的轉變打好堅實的基礎,迎接未知的到來。
只有本站會員才能瀏覽全部文章,請您 登錄 或 注冊 |
Contact Us | 聯系我們 |
投稿
廣告
雜志訂閱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