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6-30 |
![]() ![]() |
||||
![]() |
古人紀年將六十稱為一個“甲子”。從1949-2009 年,對于上海的金融業來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期。在這60 年中,整個行業轉變之大,發展之快,不僅是同一時期世界上任何地區所沒有的,甚至在各國的歷史上都是少見的。
中國最早的銀行并不誕生在上海,但是,上海很快成為了全國現代金融業最集中的城市。1845 年由英國人建立的廣州麗如銀行(又稱東方銀行)分行是中國最早的外資銀行。中國自己的銀行最早是1897 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1904 年清政府設立戶部銀行(后改為大清銀行)。1907 年郵傳部設立交通銀行。1912 年3 月,上海商界在孫中山先生的支持下,派代表赴南洋為擬建中的中華實業銀行招募股本,得到海外華僑熱烈響應。5 月15 日,中華實業銀行在上海成立,推舉孫中山為名譽總董,沈縵云任總理,吳世榮任協理。中華實業銀行“以振興中華實業,便利南洋各埠華僑經營內地實業為宗旨”,股本主要為海外僑資。至20 世紀30 年代,上海已經成長為中國乃至遠東最繁榮的金融中心。
然而,到了20 世紀50-60 年代,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金融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當時的口號是“積極參加儲蓄,支援國家建設”,銀行幾乎等同于財政的出納。不僅金融業務簡單,機構也非常有限,銀行信用業主要是人民、中國、建設、農業四家專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保險業基本上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筆者1977 年參加就職考試,收到的錄用通知書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稅務局”發出的。這在今天看來,有點匪夷所思。
在一般人看來,金融業無非就是“用錢來賺錢”的行業。事實上現代金融的根本特點是必須憑借人才營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聲望不高,這種狀況與當時相對簡單的業務是一致的。在舊中國,銀行職業被稱為“金飯碗”,一些有名的銀行,如“北四行”和“南三行”都錄用大學生當行員。而20 世紀末80 年代,為上海銀行業培養初級人材的主要是南湖、向群兩所中等職業學校。
20 世紀90 年代,上海金融行業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1991 年2 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上海對市委、市政府的負責人坦言:“浦東開發晚了,是我的失誤。” “當時建四個經濟特區的時候,主要考慮地理,外資等情況,沒有考慮人的情況。上海人聰明,你們失去了一次機遇。” “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了,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要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雖然做好還要很長時間,但從現在就要做起。”鄧小平對上海金融業的重要功能和發展前景作了精辟的分析,其中特別強調人的因素,反思了“當時建四個經濟特區的時候,主要考慮地理,外資等情況,沒有考慮人的情況”。而“上海人聰明”這句話既是對上海優勢的肯定,又表達了對上海殷切的希望。
此后十多年上海金融業步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可以說是自開埠以來從未有過的,截止2008 年底,上海各類金融機構總數超過3000 家,排名世界前50 位的大銀行中有35 家在上海設有機構或代表處。
這一切充分證實了鄧小平上述講話重大的戰略意義,而導致這場巨變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解放。人才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經濟資源可以分為實物資源、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三大類,在三類資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無論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還是當代西方的人力資本理論都認為如此。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只有勞動力能夠在消耗的過程中創造中超過自身價值的價值,而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指出只有人的價值可以通過不斷開發得以提升。
上海地理位置優越,通過舉辦2010 年的世博會,城市現代化的程度大大提升,基礎設施、交通條件、信息工程不斷完善,與世界一流城市越來越接近。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2020 年上海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在未來的10 年中,制約金融業發展的最大因素將是人才,而不是其他。目前,上海金融從業人員總數不足20 萬,而當今世界最大金融中心的倫敦和紐約,金融從業人員要占到就業人口的11.5%,香港這一比例更是達到14%。僅僅從就業人數上看,上海與世界和東亞一些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也是非常明顯的。
金融行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包括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有了充足的數量和優異的質量才會有理想的人才結構。在通常情況下,為企業創造出80% 效益的員工只占員工總數的20%,而其余80% 的員工只創造了企業價值的20%。這就是著名的“80/20 原理”。
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2008 年6 月對25 家中資和外資銀行所作的調查表明本科以下學歷的員工要占員工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僅為0.16%,碩士學位為5.78%,本科為42.08%,本科以下為51.98%。這樣的分布反映了高端人才明顯不足。
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的調查顯示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缺乏具備海外工作背景的人才。這表明中資銀行對于上海即將進入國際金融中心的時代尚未作好充分的準備。
在未來的10 年中上海將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重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都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而既精通金融又具有這些領域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作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輸送人才。
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當一項產業以超越常規的速度發展時,人才的流動性都比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新加入的員工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企業的要求及人際關系,因而離職率較高,常常要在達到一個高峰后,才會明顯下降,并逐漸趨向穩定,這時留下來的人已經能夠適應工作的要求了。
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的調查顯示2006 年以來,上海銀行業人才引進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2007 年的離職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被調查的25 家銀行平均離職率達到12%-13%。而到了2008 年離職率降至8.85%,表明從業人員隊伍漸趨穩定,應該說這是可喜的現象。
從長遠看,上海金融業不僅要大力引進人才,還必須積極向外輸出人才,只有如此,才能為全國做出更大的貢獻,才能真正使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事實上,當今世界各大中心人才都是有進有出的。大力加強對于從人員的培養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兩種投入和兩種產出:
其一是員工的投入和員工的產出,員工的投入就是勞動力;員工的產出就是勞動報酬。
其二是企業的投入和企業的產出,企業的投入就是生產成本;企業的產出就是經營活動的收益。
所謂員工的投入是指他們對于企業的投入,而企業的投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對于員工的投入。
銀行金融屬于現代服務業,它與屬于勞動密集行業的傳統服務業存在根本的區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人工費用主要是指操作工的工資,特點是人均費用低而人數較多,企業的利潤也低,而銀行金融業業的人工費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對員工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投資,這類企業利潤的利潤要高得多,所以,發展前景最為廣闊。
筆者發現,許多同行抱怨如今大學培養的畢業生中不少人眼高手低,能夠完全適應銀行工作要求的越來越難找。這種看法不無道理。固然,高等教育體制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改革。然而,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是無法相互替代的。胡錦濤總書記在近期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才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未來的幾年里,我們期待上海金融業能在培養高素質金融從業者和拔尖創新人才方面有較大的突破。
只有本站會員才能瀏覽全部文章,請您 登錄 或 注冊 |
Contact Us | 聯系我們 |
投稿
廣告
雜志訂閱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