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6-30 |
![]() ![]() |
||||
![]() |
金融危機很多人覺得是成為過去式了,但是這個時候,需要回顧我們是如何怎么陷入這次危機的,并且我們該如何走過去。
我們的泡沫損失可以達到2.8 萬億美金,這是我們銀行實質的損失,講到我們無形的經濟損失來說,肯定包括我們的信賴和信念的失去。
創新的產品和創新的工具確實有助于金融更加的高效、更加的有效,但是我們的創新系統需要更加的簡單,更加的透明,能夠有更多不同的方式讓公眾參與進來,比如說在非正式的交易當中,能夠保證我們的投資者了解到我們銀行在做什么,或者是我們的金融市場有什么樣的發展狀況。
衍生品的誕生和創新,導致我們的投資人更容易的借到錢,導致了貸款數量的增大,這個可能會導致我們泡沫進一步增大,當然結果也證明泡沫是非常非常糟糕的,所以我們從此可以吸取什么樣的教訓?對于其他的國家可以吸取什么教訓?
在西方有一個問題所在,我們的金融系統可以很好的進行交易,但是交易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比如說在倫敦,我們有倫敦金融中心,有6 個孤島,就是他們有很多的貿易壁壘、交易壁壘,有那么多的墻,所以他們有時候也忘記他們是社會的一部分,盡管我們的金融體系非常龐大,他們也是一部分、一角,我們有很多的不同的記者也非常的懶惰,也不想去發掘我們金融系統內部真正的情況是什么,我覺得當然付出的代價非常的大,也就是說我們的銀行失去了很多的自我的真實性,他們無法正確的了解自己,銀行之外的人也不明白銀行到底在干什么,也不知道隱藏的風險因素是什么,所以講到我們的金融危機來說,我們的銀行非常重要,但是銀行本身比如說包括我們的政治家,還有我們的社會,銀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政治家和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問銀行很多的問題,通過這么一個方式,銀行也必須更好的將銀行介紹給我們的公眾。
金融危機有兩個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在金融危機的時期,日本的一些銀行家他們當時擔心其他一些國家的介入,認為他們可以親歷親為解決問題,但是當時這些系統危機所帶來的一些不利狀況沒有完全實現透明度,在90 年代的時候,我當時在日本呆了一段時間,對日本的金融危機進行報道,當時我看到一本書,看到了當時美國的一家公司在日本金融危機的時候,前往日本并購了一個日本的銀行,我相信這本書已經翻譯成了中文,有中文的版本,當時這本書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金融家是如何看待日本的,這些金融公司以及金融危機的。
我想說的是,當時我自己也開始考慮美國的一些金融系統,我當時認為美國的金融系統比日本的系統要好很多,在2002 年的時候,我又有了另外一個觀點,我看到許多美國的銀行的系統都是比較完善的,當時在2007 年的時候,在一些次貸危機的泡沫開始逐漸破裂的時候,這使我對當時日本金融危機和2007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泡沫開始破滅發生了一些聯想,我想日本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在90 年代的時候,人們都來到了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會議,討論日本的金融系統應該何去何從。
當時我們認為,美國的一些銀行家他們可以為日本的金融家提供一些見解和對未來的發展指出道路,那么我認為當時的這種日本金融家的自信是錯的,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應該采取一些預警,他們應該構建一種最佳的金融系統,我們應該根據過去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教訓來重建金融系統。
只有本站會員才能瀏覽全部文章,請您 登錄 或 注冊 |
Contact Us | 聯系我們 |
投稿
廣告
雜志訂閱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