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6-29 |
![]() ![]() |
||||
![]() |
巧用策略:應對校招壓力
第一資源:現在很多企業的校園招聘有常態化的趨勢,在貴司的情況如何?您認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蘇鵬:的確,現在校園招聘有常態化趨勢,主要是因為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不多,而銀行、保險、證券公司都在爭奪這些專業的學生,企業主要通過提前招聘和學生接洽,這樣慢慢地,校園招聘越來越提前,就成了全年的活動了。
李滔:對我們公司來說,尤其是這兩三年來,應屆生招聘是公司人才引進的重要渠道。校園招聘常態化的背后原因,我認為是成熟人才成本越來越高,更多企業偏向內部培養優秀畢業生人才。
第一資源:貴司目前校園招聘的壓力大嗎?主要由哪些因素導致?
金堃:雖然近年來不少高校擴招,學生供給增加,但我司所需專業的畢業生依然難招。在業內除互聯網企業、運營商、知名通訊公司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人才競爭,F在對人才的競爭和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問題。大型企業如中興通訊每年要招聘幾千名學生,一些中小企業雖然每年只有幾十人的招聘需求,但企業都是要招聘最好的學生,人才搶奪的競爭極為激烈。
李滔:壓力自然不小。比如我們要招幾百名2012 屆的畢業生,而現在眼看2013 屆畢業生校招又要開始了,去年的任務還沒完成,才招到了200 多個畢業生,招聘通道也一直沒有關閉。招聘壓力大的原因,與所選院校的人才質量、雇主品牌、以及公司間競爭激烈有關。
李坤:我們集團每年的應屆生招聘效果還算不錯,基本上能從對口學校和專業中招到優秀的畢業生。之所以能吸引畢業生,除了公司的品牌和整體實力外,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提供快速成長的路徑(晉升空間和發展平臺),就像東方希望董事長劉永行所說的——“集團發展的速度取決于人才成長的速度”。集團推行“榜樣教師教練文化”,東方希望教練學校成立至今已有11 個年頭了,總部在上海,分別在重慶、包頭、三門峽等重工業片區設有分校,她相當于500 強的商學院,但與之相比更實用和更具針對性。每一個員工都有機會到教練學校進行全脫產學習,而且這是伴隨著職業生涯發展遞進式終身學習。在東方希望,應屆生2-3 年就能成長為中級管理人員。比如學財會的應屆生進入集團后,先從出納做起,再到會計、主辦會計,然后晉升為財務經理,這個過程也就2 年多的時間,集團幾百名總經理、總裁都是通過這樣的路徑快速成長起來的。
第一資源:貴司在校園招聘方面的策略是怎樣的?
金堃:目前我們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對企業雇主品牌進行多角度的推廣,推動企業雇主品牌在在畢業生群體中的提升。
如校企合作進行“卓越工程師計劃”,參與學生前三個學年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第四個學年到企業來進行實際操作,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也通過學生實習,提前鎖定優秀畢業生。
如參考中興通訊的編程大賽,組織相關活動吸納通訊、計算機專業學生關注并了解我們公司, 進而選擇我們公司。
如通過在校內舉辦業務知識講座、職業生涯講座,開辦企業選修課等各種活動與大二大三的畢業生提前接觸,增加企業與學生間的相互了解。
蘇鵬:我們和一些高校進行了校企合作項目,從對口專業的大一新生中選拔優秀的畢業生,然后進入我們的項目,每學期公司都會派員工到大學給學生上課,然后定時考核,成績不合格的被淘汰。通過這種方法,我們提前與學生有了接觸,也提前能鎖定優秀的學生。
校招亮點:著力塑造雇主品牌
第一資源:貴司在近幾年的校園招聘中開展了哪些創新推廣的項目?或采用過哪些創新的方式?
蘇鵬:公司這幾年設立了后備人才招聘培養的“蛟龍計劃”,每年新招聘的學生納入該計劃的培養體系,通過這樣的招聘品牌推廣活動,讓更多的學生關注公司的雇主品牌,吸引他們來公司工作。
李坤:我們與學校進行合作,開設東方希望班。東方希望班由大二大三的學生構成,我們會對其進行贊助和設立獎學金,同時,總部不定期會安排相關人員去學校宣導集團發展和企業文化,并定期安排技術人員到東方希望班開展專題講座,從而讓學生提前了解集團情況。另外,我們每年9 月底啟動全國校園招聘,分片區持續2 個月進行招募,每到一所學校招聘完畢就發放offer。我們于12 月份就讓學生提前進入集團實習,第一個月為熟悉和過渡期,隨后便以正式員工的角色在本崗位工作,這樣到他們7 月份真正畢業的時候,已經對公司和崗位非常熟悉,這樣大大加快了他們之后的成長速度。
第一資源:在塑造雇主品牌方面,貴司今年來的重視程度和投入趨勢如何?
金堃:企業雇主品牌的塑造對畢業生求職的影響最大。因此我們多年來積極投入以打造良好的雇主品牌形象。90 后學生在選擇一家公司,看重公司提供的發展機會、培訓機會、薪酬水平、及長遠發展規劃。我們也會從這幾方面盡力完善自己,做到讓畢業生滿意。
比如培訓方面,我們對新進畢業生會在入職前進行為期兩月的脫產培訓,包括從業務、技能、知識、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傳授,讓畢業生在入職前就熟悉所從事工作需要的技術業務技能知識、企業文化、規則,讓畢業生入職后能盡快完成角色轉變,成為職業人。
另考慮85 后90 后一代學生希望企業能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有客觀的業績評估和業績回報體制,我們秉承“共創價值,共同分享”的理念,做了很多工作,如搭建基于市場、能力、業績的薪酬管理體系及以關鍵業績指標為核心的績效管理體系等。
此外,我們還給每一個員工清晰地闡釋公司內部職業發展路徑圖,讓他們從職位地圖和技能地圖上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公司提供資源支持,助力員工發展。
創新手段:“校招”與“社交”試水聯姻
第一資源:貴司在校園招聘中嘗試使用社交網站了嗎?使用效果如何?借助社交網站推廣過什么項目?
金堃:我們使用過人人網、大街網、以及微博等社交網站來傳播招聘信息,吸引了較多的畢業生投簡歷,效果不錯。同時我們還會為每年招聘的學生根據地域建不同的QQ 群,并將號碼告訴在校學生,讓他們與師兄師姐有交流的機會,通過交流更清楚了解中興是怎樣的企業,有怎樣的規章制度、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
我們中興軟創,歷經10 年發展,希望在每一次招聘過程中,真實展現公司的方方面面,招聘到志同道合的人才。而不是在招聘過程一味地擴大企業優勢,遮掩企業劣勢,導致學生入職后反差過大。
李滔:我們曾經使用過微博,在上面發表過一些招聘信息、校招信息,不過效果并不明顯。之后分析原因,也許是學生群體使用微博的不夠集中,他們喜歡使用人人網來互動交流,我想使用新媒體時,對新媒體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
李坤:我們使用了微博、博客、社區貼吧等SNS 手段,不過感覺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SNS 不能成為人才招聘的主要方式。對我們而言,要達到滿意的招聘效果,還得多渠道并用,如通過綜合招聘網站、專業招聘網站、現場宣講會、專場招聘會、內部推薦等多個渠道打“組合拳”。
第一資源:新媒體招聘對企業的價值體現有哪些?對招聘管理的挑戰有哪些?
蘇鵬:新媒體的作用主要以娛樂和信息傳播為主,國內還沒有像LinkedIn這樣成功的職業社交網站。前幾年傳統網絡招聘的效果不錯,但這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校園招聘,且使用同質化的校招方法,最終這些海量校招信息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效果也就逐年變差。
李滔:我認為新媒體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存在風險,如果管理不善,遇到個別學生對公司產生不滿情緒,在網上胡亂發表言論,對公司的品牌也是一種損害。
第一資源:對于新媒體未來在校園招聘中發揮的作用您有什么展望?樂觀還是悲觀?您有哪些困擾嗎?
蘇鵬:我對新媒體的展望當然是樂觀積極的,同時這兩年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我相信它是發展趨勢。當然,我們目前更多倚賴的傳統招聘網絡也在積極創新,我們也期待他們能推出更好的創新手段,提升校招的效果。
“校招事件”大家談
第一資源: 職場真人秀不僅捧紅了一些職場新人,其中招聘方邀請的企業老板、高管(包括人力資源高管)等通過銀屏亮相也成為企業軟廣告,職場真人秀節目對于企業方的價值和應屆生的價值如何?您認為參與真人秀- 職場類節目提升雇主知名度靠譜嗎?
蘇鵬:我并不反對用這個方式推廣企業雇主品牌,但作為證券公司,需要給公眾和客戶一個信任感,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并不適合用娛樂的方式去推廣自己。
金堃:我經?催@一類節目。感覺這類節目對企業品牌宣傳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節目更多的作用是展示個人職業形象。同時,由于節目娛樂化的需求,在求職者與企業嘉賓交流環節中,很多面試官提出的問題過于犀利,并不能真實展示應聘者的能力。在真實的面試中,HR 有規定禮儀,不會提出如此令人難堪的問題,更多的是通過良好的互動,來增進雙方的了解。
李坤:我發現比起招聘實用性和真實性來說,這類電視職場招聘節目更注重娛樂性,似乎有些奪人眼球為目的,嘉賓常常以質詢的口氣,甚至自以為是地提出一些苛刻的面試問題,沒有很好地尊重候選人,更沒有真正站在應聘者的角度為他們考慮職業選擇和職業前途!吨袊殘龊冒駱印吩啻窝埼覀內⒓铀麄兊墓澞,正因為前車之鑒,所以我們對此比較慎重,等觀摩一段時間之后再做決定。
第一資源: 借助事件炒作推廣校園招聘,您對此有何看法?
蘇鵬:百度是聚焦眼球的公司,關注越多,企業能獲得更多盈利。建議互聯網行業或者傳媒娛樂類行業可以效仿。
金堃:百度的這一宣傳手段,對活躍招聘現場氣氛,增加應聘人氣是有幫助的,但是對真正的招聘效果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畢竟企業希望求職者看中的是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沖著網絡紅人來應聘的,否則就有可能“收之桑榆,失之東隅”了。
李滔:我認為對于一些B2C 企業,可以運用這類手段來增加企業人氣,不過對于像我們這類B2B 企業,這樣的做法不太合適。br />
李坤:企業用創新手段增加人氣無可厚非,每個企業可以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宣傳雇主品牌。對于東方希望集團來說,我們倡導的是務實的企業文化和百年老店的經營思路,因此對一些所謂的創新會比較謹慎。
只有本站會員才能瀏覽全部文章,請您 登錄 或 注冊 |
Contact Us | 聯系我們 |
投稿
廣告
雜志訂閱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