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4-12-27 |
![]() ![]() |
||||
![]() |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現代服務行業的一支勁旅,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國家人才發展規劃提出,要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人才服務業;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
2010 年 11 月 9 日,由人社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正式揭牌,這是國內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第一個國家級行業發展集聚區,是集聚產業、拓展服務、孵化企業、培育市場四大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服務業園區,目前入駐園區的各類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近70 家,它點亮了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航標燈,此后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燎原之勢”。
在國家、省、市的積極布局下,全國各地人力資源服務業產業園項目紛紛上馬,由此所形成的區域產業集聚推進產業發展的模式必將有利于助力中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并推動中國這一人力資源大國孕育出與之體量相適應的高品質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
產業園熱,有多熱?
早在 2010 年,上海就把人力資源服務業列入“十二五”服務業發展重點,提出要以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為契機,集聚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發展思路。緊跟其后,重慶市委、市政府把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該市新一輪十大社會公益項目,2011 年 8月,“中國重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獲得籌建資格,這是在西部地區布局的唯一的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2012年, “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更是被列入河南省年度重點建設項目,2012 年 7 月,人社部批復河南籌建“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方案,這是體現中部崛起的又一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2013年 12 月, “中國蘇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獲人社部批準建立。根據人社部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的總體要求,蘇州市積極打造以高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為核心區的“一園多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新格局。產業園總建筑面積 22. 9 萬平方米,總投資額 44. 6 億元,目前已實現投資 23. 1 億,其產業集聚、品牌服務、企業孵化等功能日益顯現。
除國家級園區布局外,省級人力資源服務園也在積極建設中。2011 年 8 月,帶有“自籌自建”性質的中國山西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在太原高新區正式建立;2012 年 2 月,安徽省人社廳批復馬鞍山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為省級園區,預計引進20 家左右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入駐;2012 年 9 月,作為浙江首個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集聚區,寧波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在該市江東區正式開園,預計整個園區入駐企業總數達到 50 家左右;2013年2月, 杭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正式獲批,強調打造集“多功能的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多元化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基地、多渠道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產品創新基地”于一體的產業園建設目標。此外,北京、天津、遼寧、廣州和青島等地都在積極推動籌建國家或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
值得關注的是,2012 年 4 月,江蘇以省委、省政府名義率先出臺《關于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提出 2015 年要在全省范圍內建成國家級產業園1家,省級和市、 縣級產業園分別為20家和50家,行業營收突破 1000 億元。目前,蘇州高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省級)正在代表江蘇申報和籌建國家級產業園集聚區,包括吳江、常熟、大豐、鹽城等縣級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也都分別正式“亮牌”。在江蘇的其他區域,如無錫,2014 年提出將著力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加快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2014 年末,無錫人社局在市領導的掛帥下,帶領無錫當地的龍頭企業,先后在人力資源服務業總部集聚的北京、上海兩地成功舉辦了大型人力資源服務市場供需對接暨招商活動,在業內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熱浪下的冷思考
上述可見,國家與地方正進一步加大對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尤其在產業園建設、市場開放、產業支持、財稅及金融資金方面的政策支持。當下及未來幾年,國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和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正處在一個黃金時期,既有產業機遇,又有時代條件。這對各地產業結構升級和人力資源服務業本身都是極大的利好。
然而,眾所周知,人力資源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快速發展取決于其他業的發展水平。就區域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而言,其規模、水準由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狀況決定,這是基本的客觀的規律。所以,政府主導固然有助于產業的高速成長,但是如果不重視“市場”這個無形的指揮棒,造成過度開發、惡性競爭的局面,對整個社會資源和產業的發展都必將帶來嚴重傷害。由此,筆者也總結了“產業園建設”背后的兩點隱憂。隱憂之一:過度建設 悖初衷。在打造物理空間方面,“人力資源產業園熱”正帶動新一輪 “主題產業地產” 開發熱。 然而,一些地區可能正陷入“圈地、融資、蓋樓”、片面追求 “高大上” 的產業園建設誤區, “產業園”被簡單等同于“地產項目”,違背了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當地產業的初衷,建設者們疏于研究區域市場的現有規模、發展趨勢,當地人力資源服務需求的特點、需求量等問題,進而出現一些無視區域產業體量和政府投入產出效能的產業園項目。如某人力資源產業園計劃建設二、三十萬平米的空間,而實際情況是,當地市場完全不可能支撐這個規模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即便短期有大量一流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入駐,也必然會面臨找不到市場或找不到人才的尷尬局面,結果可能是造成浪費服務機構的機會成本、對地方經濟也無貢獻的雙輸局面。
隱憂之二:比拼政策 棄市場。由于各級政府的推動,形成了產業園高速發展、高密度建設的局面,而人力資源服務品牌(特別是知名、優質的品牌)是相對有限的,也不一定需要高密度地布點,于是各家園區,特別是地理位置相近的園區就形成了激烈地競爭態勢。在打造軟環境方面,各地產業園都舉起了減免“房租”和“稅賦”兩面大旗,為了爭取某些知名品牌的入駐,不惜一再讓步,形成優惠政策大比拼的局面。政府雖然拿出極大誠意,但是這真的有利于人力資源產業的發展嗎?是真正對當地其他產業有幫助嗎?實際上已經有一些負面案例亟需引起其他區域政府的重視,政策的扶持是有限的,減免“房租”和“稅賦”無法支撐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當地的市場。
當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已提到國家戰略,它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注入強大的“體制推力”。隨著這種全新的行業成長和產業發展壯大,未來它或將成為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戰略性增長維度。但要想實現人力資源服務業領跑現代服務業,我們需要“行政”與“市場”兩個指揮棒有益結合的健康的人力資源資源產業園發展模式,其根本在于“忠實于市場”。產業園的開發者需要本著發展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原則,深入研究當地的各產業格局、規模、趨勢、人力資源現狀、服務需求等等核心問題,用數據支持決策,避免盲目求新、求大、求全,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再者,對于引進什么品牌、給予何等政策,須持務實心態、因地制宜,不一定選貴的,一定要選對的,當地需要什么類別、水準的服務就引進相應的品牌,不一味追求品牌知名度。這樣才能實現服務品牌、政府和當地企業的三方共贏,人力資源產業園也才能真正在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和區域經濟轉型方面發揮最大價值。
只有本站會員才能瀏覽全部文章,請您 登錄 或 注冊 |
Contact Us | 聯系我們 |
投稿
廣告
雜志訂閱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