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招聘作為招聘行業的領先者,對求職市場保持高度關注,持續追蹤中國勞動力市場白領供求狀況。2018年春季,智聯招聘持續監測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職場競爭態勢,根據平臺大數據,結合在線企業招聘需求及求職者投遞簡歷情況,分析得出《2018年春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希望這一解讀能夠持續為企業和求職者提供職場競爭和薪酬變化相關的資訊,在未來的招聘和求職活動中提供參考。。
·2018年第一季度求職市場競爭激烈,全國平均42.8人競爭一個崗位
·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平均薪酬為7629元,環比下降2.1%
·超大型企業薪酬逆勢上升,小微企業薪酬銳減,規模效應凸顯
·新一線城市就業市場火爆,成都最受求職者追捧,競爭更加激烈
·高級管理人才薪酬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但仍居首,高達每月19936元
·深圳和杭州的薪酬水平略有上升,其他城市的薪酬水平均有小幅下降
一、 整體崗位與投遞供需比
1、 全國競爭指數:2018年春季平均42.8人競爭一個崗位
智聯招聘通過監測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在線招聘數據發現, 2018年春季求職期全國人才供需競爭指數(供需競爭指數=收到的簡歷投遞量/發布的職位數量)為42.8,這意味著在全國范圍內平均每42.8人競爭一個崗位,呈現出跳槽旺季專屬的市場特征。由于春節這一時點引發的年終獎效應,春季一直是跳槽的黃金季節,企業需求和求職行為都異;钴S,從智聯招聘同期的《智聯招聘2018年春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反映,春節后求職者們的意向也隨著時代發展在變化,更多的求職者向往新一線城市,不再向傳統一線匯集,節后的人才市場也面臨著城市、行業間的重新分配,人才市場流動頻繁,求職競爭較日常激烈。
2、 2018年春季各城市競爭指數排行:北京競爭激烈程度猛增,成都排名升至第二
從不同城市的競爭指數來看,在智聯招聘監測的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2018年春季求職期北京的競爭指數依然高居第一位為102.9,相對2017年冬季競爭指數的絕對值86.4有大幅上升,且與去年同期持平,體現出很明顯的旺季特征。分城市看,北京的競爭激烈程度上升幅度較大,仍然是人才吸引的頭部區域,憑借多年沉淀的政治、文化及經濟資源持續吸引人才加入。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競爭指數在本季度超過沈陽、上海和深圳排名第二,成都近年來發展迅速,在上個季度已經超越廣州與一線城市比肩。在跳槽旺季,成都一躍成為出北京外最受求職者歡迎的城市,這源自于成都致力于新經濟的發展布局,并加大人才優惠政策力度,憑借其宜居、包容、開放的城市特點在“搶人”大戰中處于領先地位。
整體來看,各城市的求職競爭指數在旺季普遍上升,但城市排名變化不明顯。 新一線城市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人才的需求最為強烈,這些城市2017年陸續推出人才優惠政策,今年成效越加明顯,其中成都的表現最佳,位列新一線城市榜首,且躋身一線城市陣營中。成都去年頒布的人才優惠政策吸納了大量人才落戶,戶籍增加量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于深圳、廣州。從其他新一線城市的競爭指數來看,沈陽、西安、天津、大連、重慶等城市的競爭指數仍居高不下,這意味著節后人才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分布。
從2018年春季各城市發布的職位數量來看,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十大城市不管是名單還是排名順序,與上一季度相比沒有變化,反映出需求結構基本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
從本季度各城市在線簡歷投遞數量來看,競爭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和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城市有八個匹配,意味著城市發展與人才流入齊頭并進。但從競爭情況來看,城市之間對人才的吸引力度依然存在不平衡的現象。鄭州的人才需求量排名第五位,但是競爭指數排名第十九位;而南京的人才需求量排名第九,在競爭指數方面排名第十八位;杭州需求排名第七位,競爭激烈程度排名第十六位,側面說明部分人才需求量大的城市,并沒有隨之吸引同等量級的求職者,人力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優化。
從供給和需求排行榜來看,城市排名較為契合,其中天津、沈陽兩個城市在需求端沒有登上前十榜單,但在供給端,卻在求職者投遞簡歷前十的榜單中,這從側面反映了這兩座城市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城市發展未能釋放出足夠的機會以滿足求職者的就業需求。
3、 2018年春季不同規模企業競爭指數排行榜:大型企業競爭仍然最激烈
從不同規模企業的競爭指數來看,各規模企業的競爭指數均有不小的上升,規模在1000-9999人的大型企業競爭指數最高,為60.9,較上一個季度競爭指數上升幅度較大,規模在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業競爭指數位列第二,為55.6。規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企業以及100-499人的中型企業的競爭指數較低,競爭指數略有波動。隨著資源和市場不斷向頭部企業聚集,初創企業的境況并不樂觀,大公司的品牌效應對求職者的吸引力也遠遠高于小型企業。
二、 行業供需情況
1、2018年春季全國需求最旺盛的十個行業
根據智聯招聘在線數據監測結果,2018年春季對人才的需求量最多的依然是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其次是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教育/培訓/院校、計算機軟件行業排在需求最多的行業中第三、四位。排名第五位的是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
與上一季度相比,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三大行業沒有發生變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智能技術產業的發展釋放了更多的招聘需求,對人才的需求量持續增長;房地產行業依然憑借其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保持龐大的體量,且銷售類崗位流動性較大;在不斷彌漫的焦慮情緒中,“焦慮的職場人”對知識付費、培訓教育的熱情不減;另外,青少年、幼兒教育市場也不斷升級換代,導致教育培訓行業持續繁榮,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
2、2018年春季全國競爭最激烈的十個行業: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保持第一
從不同行業的競爭指數來看,2018年春季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仍排名第一位,絕對值相對上一季度大幅上升,為68.2,跨領域經營的競爭指數為61.1,位列第二,排名較上一季度也沒有變化,網絡游戲行業以60.0的競爭指數排名第三位,排名較2017年冬季略有上升。與上一季度的競爭指數相比,各個行業的競爭指數均有上升,位列前十的名單變動不大,僅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的就業競爭激烈程度從上一季度的第十一位升為第九位。IT服務(系統/數據/維護)排名下滑較明顯,航空/航天研究與制造業的競爭指數排名有所上升。
房地產行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隨著供給側改革和居住升級,自身業務也在迭代。不管是傳統的開發商還是一些新生的品牌公寓等資產管理公司,都在新的市場形態中蓬勃發展,相應的衍生出銷售、運營、金融,以及隨著互聯網化衍生的產品研發等崗位。
在競爭激烈的游戲行業,人才發展心態繼續保持穩健,需求旺盛,人員流動也非;钴S。
跨領域經營領域多維業務單元豐富的集團公司,規模大,平臺資源好,持續吸引人才關注,但這類企業人員穩定性較高,釋放出來的崗位有限,導致求職競爭非常激烈。
3、2018年春季全國競爭指數最低的十個行業
競爭指數排名最低的行業相對上一季度發生變化不大。但競爭激烈程度隨整體趨勢有所上升,智聯招聘在線數據顯示,保險行業的競爭指數仍然最低,為18.7,高于上一季度。其次為中介服務,競爭指數為24.9,印刷/包裝/造紙行業的競爭指排名倒數第三位,為26.3。盡管隨著行業規范和輿論正名,人們對保險行業、中介服務行業依然存在認知上的誤解,這兩個行業收入比較可觀,但求職者對該行業的向往程度較低,這也致使這兩個行業不得不降低門檻來招募人員。而印刷/包裝/造紙行業因較為傳統,整體需求較少,求職人數也比較少,因此競爭指數較低。
4、2018年春季全國求職者投遞簡歷最多的十個行業
從智聯招聘在線數據來看,求職者投遞簡歷數量最多的為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其次是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計算機和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的求職人數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 IT服務(系統/數據/維護)排名維持在第五位,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進入排行榜,排名第十位。
互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軟件、IT服務等行業發展前景明朗,整體薪資水平較高,對求職者的吸引力較大。房地產行業在規范中探索新賽道,機會叢生,對求職者來說依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證券/期貨/投資行業一直以來以高薪酬、高回報著稱,吸引力持續。
三、職業供需情況
1、2018年春季全國需求最旺盛的十個職業
2018年春季的招聘市場中,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個職業名單與上一季度基本保持一致,市場崗位有所突破,進入前十,市場崗位也具有流動性較大的屬性,在需求上一直排名靠前。銷售業務、行政/后勤/文秘、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等職位對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最大,財務/審計/稅務的需求量有所上升,客服/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的需求量有所下降;ヂ摼W運營人才經過不斷補充,崗位需求略有下降。
2、2018年春季全國競爭最激烈的十個職業
智聯招聘在線數據顯示,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的競爭指數仍然排名第一,為104.8,激烈程度隨旺季上升。IT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職業的競爭指數為101.9,排名不變,位列第二;交通運輸服務的競爭指數為95.5,排在第三位。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概念的興起,互聯網上市場對算法、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相關人才的需求比較旺盛,且該領域的人才多由IT/互聯網這一領域轉變而來,技術的發展也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這一領域中相關職業的競爭程度。
房地產開發/經紀/中介和采購/貿易職業的排名進入前十名。房地產市場由傳統的開發、買賣交易逐漸升級拓展到購租并舉,資產運營以及追求居住品質等方向,開發/經紀/中介等傳統的職業需求略有減少,導致競爭激烈,這倒逼從業人員進行適當的技能升級以適應行業發展。
3、2018年春季全國競爭指數最低的十個職業
智聯招聘2018年第一季度的在線數據顯示,競爭指數排名最低的三類職業是社區/居民/家政服務、銷售業務和保健/美容/美發/健身,競爭指數分別為16.8、17.0和17.0。社區/居民/家政服務、銷售業務和保健/美容/美發/健身的職業門檻較低,相應的起步薪資水平也不高,但就業質量一般,對求職者的吸引力不高,雖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職業,但供大于求,競爭指數較低。期待隨著服務經濟的崛起,這些服務性質的崗位就業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4、2018年春季全國求職者人數最多的十個職業
2018年第一季度求職者人數最多的十大職業排名前三的名單沒有變化,它們分別是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財務/審計/稅務和行政/后勤/文秘,土木/建筑/裝修/市政工程超過人力資源,位列第四。采購/貿易進入前十,排名第十位。整體來看,招聘市場上求職者的職業分布沒有發生較大變化,人才供應較為穩定。
與行業競爭指數相似,職業的求職競爭指數代表各個職位的供需狀況;ヂ摼W行業發展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春節前后大熱的“區塊鏈技術”,又吸引了一大批人的眼光。但更多的人才需求集中在算法、機器學習這些職位,而軟件/互聯網開發/系統集成、IT管理測試這類崗位的職位需求趨穩,人才技能有待升級。財務/審計/稅務、人力資源、行政/后勤/文秘一貫職位供給穩定,求職者眾多。
四、薪酬
1、2018年春季各城市平均薪酬排行榜:全國平均招聘薪酬7629元,珠三角、長三角工資水平繼續保持優勢
智聯招聘2018年春季在線數據顯示,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為7629元,本季度平均薪酬環比下降2.1%。
春節前大多數有意向跳槽的白領,都會等待年終獎的發放,因此節前招聘壓力大,令企業用提升薪酬的方式吸引人才。而招聘旺季人才市場流動頻繁,求職競爭較為激烈,因此企業給出的薪酬預算有小幅回落。
從在線職位的薪酬分布情況來看,薪酬區間結構保持不變?傮w來看,薪酬在4000-6000元之間的職位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占職位總量的32.7%,其次是薪酬在8000元以上的高薪職位,占職位總量的28.2%。薪酬在6000-8000元之間的職位數量占20.9%。相比上一季度,2000-4000元之間薪酬的職位占比上升,6000-8000及8000元以上薪酬的職位占比下降,導致整體的平均薪酬水平下降。
從各個城市平均薪酬水平來看,除深圳和杭州的薪酬水平略有上升,其他各大城市的薪酬水平均有小幅下降。北京的平均薪酬水平依然保持第一名,廣州的排名略有上升,超過寧波和東莞位列第五位,傳統一線的風采猶存。與上一季度相比,烏魯木齊薪酬水平下降,從上一季度的第八名跌至第十二名,從具體的薪酬分布來看,烏魯木齊本季度釋放出的基礎崗位較多,稀釋了整體的薪酬額度,相比上一季度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佛山平均薪酬排名有所上升,重回前十之列。
2、2018年春季十大高薪行業/職業
智聯招聘2018年春季求職期在線數據顯示,招聘薪酬水平排名前十的行業中,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以10421元的平均月薪繼續位列第一,絕對值相對上一季度有所上升。專業服務/咨詢(財會/法律/人力資源等)行業的平均薪酬有所下降,但排名較上一季度略有上升,以9650元的平均月薪排名第二位。中介服務的平均薪酬絕對值和排名均略有下降,以9254元排名第三。
從不同職業的薪酬水平來看,2018年春季求職期薪酬水平排名前十的職業中,高級管理繼續蟬聯十大高薪職業榜首,雖平均薪酬略有下降,但仍以19936元的高薪繼續領跑其他職業。管理人才作為各行業搶奪的重磅角色,長期處于相對較高的薪酬水平,信托/擔保/拍賣/典當進入十大高薪職業,排名第九。
3、上市公司和外商獨資企業薪酬最高,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薪酬仍然最低;企業規模越大,薪酬水平越高
智聯招聘2018年春季在線數據顯示,不同性質的企業平均招聘薪酬有所變動,薪酬的相對排位也略有變化。上市公司的薪酬水平較上一季度有所上升,排名第一位,薪酬為8368元,其次是外商獨資企業,平均薪酬為8307元,再次為國企,平均薪酬為8112元,排名有所上升。合資企業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為8109元,位列第四。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的薪酬水平排名沒有變化,事業單位以7524元排名第五,民營企業以7377元排名最末。
整體來看,企業的規模效應依然凸顯,企業規模越大,薪酬福利越好,吸引的人才越多,從而形成更深遠的良性發展;而微小型企業發展較為困難,在人員工資上的競爭力也不及大企業,出現了兩極分化。如何幫助創業期間的小微企業快速成長,打破人才困境,在市場中不斷成長并集聚規模,關系到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效果。
從數據結果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的職場競爭指數大幅上升;總體的薪酬水平有所回落,有個別行業和職業呈現逆勢漲薪的情況。第一季度代表著求職招聘的“金三銀四”時期,市場活躍,機會多且競爭激烈。對于企業來說,自身的發展狀況是考慮招聘計劃及人才儲備的主要標準;對于求職者來說,提升專業知識技能、累積社會經驗的同時,密切關注招聘市場動態,把握好求職的節奏,才能在職場競爭中多一分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