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六大模塊中的一部分,培訓之于企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增長數量令人難以想象,對學習和人才培養的需求也逐漸急劇上升,F如今,面臨全球化經濟的變革時期,國內外企業的競爭愈加激烈,要使中國企業掙脫國際環境的束縛從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積極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創造文化學習的企業氛圍,讓每一位員工都可以擁有進步和發展的空間。
創辦益策十六年,益策教育總裁李發;叵胱约憾嗄昵疤岢龅脑瓌t、理念和方法都沒有變過,做到了真正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古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李發海始終堅持的初心,他認為只有始終做實戰派,才能夠去感染他人并傳授知識和經驗。
“我要做中國最干凈、最純粹的實戰派”,李發海說道,因此益策從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倡導的就是“標桿學習法”,即“向跨國公司學管理,向標桿企業學經營”,同時他要求自己的員工也要秉持著這樣的原則,對于自己想當然的、還沒有做成功的事,不應該去和別人分享“經驗”。
談及學院派和實戰派,李發海認為“一個在直銷實踐中取得成功,做出成就的人,才能更好教授別人怎么去做直銷。”
人力資源管理亦是如此,這是一門實踐學科,必須依托實戰才能真正獲得成功。李發海以人力資源中的激勵制度為例,指明了實踐的重要性,他提到,“當你在一個公司推行激勵制度時,必須要確保這個制度是在廣泛的受眾群體當中實踐過的。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能夠驗證是有效的,這樣才能去傳授給公司的員工。”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才可以稱之為完整的理論或方法論。
在阿里巴巴集團,馬云就曾說過,不管是什么學歷的人,在工作后都必須歸零,一切從頭開始學起。即便理論的高度已經到達頂峰,但在實際操作中一塌糊涂,反而會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李發海也有著同樣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開始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李發;貞涀约簞摌I時期中國企業的培訓市場,那時候中國的培訓還處于普及階段。首先是把全世界最值得借鑒的培訓經驗引進到中國的企業面前,如當時的萬科、美的、招商銀行等公司,其次是整合出一個標桿企業最好的資源,提供給其他公司來學習,這一階段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第二個階段就是通過吸收了這么多名企的經驗后,中國企業開始創建自己的體系建設,將所學習到的內容和知識糅合進去,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培訓體系建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很多企業的培訓組織也在與時俱進,有些變化甚至是帶有傳統行業的顛覆性的。曾經組織里的目的戰略,經營目標是至高無上的,但是現在一切都改變了,如今提出的戰略目標都是以人為本,發展人才是目的。這樣大的變化,意味著以往的培訓組織都需要重構,結合移動互聯網這些工具進入新的學習模式,如工學合一、在線輔導、場景化學習等模式。這就是中國企業培訓市場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的階段。
目前很多企業中都會有一個特別大的成本支出部分,包括人力資源服務也是一樣的境況。在面對眾多公司和客戶時,想要分辨出好壞就需要積累大量的經驗和經歷冗長的流程,時間 成本,經驗成本和治理成本都會很高。
面對這種種問題,益策搭建了一個解決平臺,用平臺的模式把這些東西盡量扁平化,把組織智慧、認知和評估的成本降到最低,讓企業管理者可以直接取用。“培訓好比一個高端賣場,就是將其變成一個可以直接快速買單,改善產業鏈的項目,而培訓的目的就是提升行業高度,改善行業運作效率。”李發海這樣形容培訓的作用。
在李發?磥,企業培訓的本質在于教育領域,相對過往而言,其中重要的一項競爭就是人力資源行業中的資源很容易被拆散。由于培訓類的相關知識都是通過線下用人去交付的,因此就會有一些公司對于培訓提供的服務無法正確鑒別其專業度的情況發生,從而導致出現良莠不齊的局面,這勢必會影響一個企業實施策略的專業度。而現在,隨著互聯網的透明化和普及,企業的識別能力將會有一個非常大的提升,教育資源的沉淀也更容易實現標準化作業,所以在未來培訓行業中勢必會存在一個顛覆式的改革創新。
中國經濟能夠得以發展和轉型,其實背后都是需要依靠各種產業人才的支撐。從宏觀經濟來說,中國在教育領域的人口紅利仍有很大的釋放空間,比如大學生受到的教育和企業的要求之間差距是很大的,這就需要培訓市場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了。此外,在職員工也是一樣的,傳統企業向新經濟轉型,互聯網+手段的改變,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這都為培訓行業帶來了無限的發展可能。
所以在未來,這個行業首先會隨著宏觀經濟的發展,市場空間進行一定的釋放。其次,借助這些高科技工具來重新解構行業的組織體系。這一輪的變化會很大,也許有些傳統的東西會由于落伍而逐漸被淘汰,但也有可能因為找準了突破口而飛速發展,這都是無法預知的。李發海笑稱:“我每天都很忐忑,雖然從業多年,但還是擔心哪一天被別人顛覆了。不過越是焦慮,越要真正去學習并接納一些新的東西。”
中國企業的培訓市場正打開全新的局面,使中國企業的管理人才培養有更大的普及面,向更積極、更高效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環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