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程序員,同時也是一名攝影師和貝斯手。”
“我是一名公關,也是一名小紅書博主。”
當下很多年輕人不再只擁有單一職業,多重標簽成為他們的特征,這群人被稱為“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一詞來源于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它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例如,小明,記者/作家/攝影師,“斜杠”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斜杠青年”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進步的體現。這種進步使人類擺脫“工業革命”帶來的限制和束縛,釋放天性。在互聯網的巨大浪潮下,新興產業不斷興起,也為“斜杠”發展提供了充分條件。在這一背景下,年輕人不用靠拼家境、拼人脈,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實力和才華獲得成功和價值實現。
在日前發布的《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中顯示:約有8.2%的職場人擁有斜杠收入,各類職業中,設計、市場/公關/廣告這類創意性崗位靈活就業的情況比較多,有斜杠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3.0%、12.4%,位居前兩名;其次是運營和法務,有斜杠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6%、10.5%。部分職場“斜杠青年”表示,副業收入已超主業。
由此可見,“斜杠青年”越來越流行,不僅其自主、多元、有趣的生活方式深受年輕人追捧,它還可以為年輕人帶來經濟獨立的條件。
然而,“斜杠”生涯雖好,但也有著不可忽略的關鍵需要年輕人慎重思量:
1.做好本職工作且尚有余力是“斜杠”的前提條件
很多年輕人羨慕“斜杠青年”能夠自主把控職業和生活,對于這種就業方式躍躍欲試。這樣的心態會輕易造成年輕人陷入盲目和混亂中,導致“主業”自顧不暇,“副業”更是手忙腳亂,事事難成。不僅如此,在時間和精力都匱乏下堅持做“斜杠”,還會引發健康問題,最終得不償失。正所謂商而優則仕,唱而優則演,下一領域開辟的前提,是第一領域做得足夠出色。
2.“斜杠青年”是興趣驅動,而不是利益驅動
跨領域而為,興趣一定是關鍵因素,也應該以興趣為導向,而不是利益為導向。事實上,在跨入一個新領域,尤其是在技能生疏的時候,需要有鐵杵磨針的決心和意志,即使初期會處于不賺錢甚至“賠錢”的狀態,只要有興趣支撐,也會等到收獲價值的一天。
3.選擇安全的渠道開啟“斜杠”生涯
成為“斜杠青年”的渠道很多,通過熟人介紹、互聯網招工平臺等;ヂ摼W環境復雜,不乏虛假信息和釣魚網站,若要通過互聯網平臺尋求靈活就業信息,選擇安全的平臺至關重要。如今靈活就業趨勢明顯,國內崛起多家靈活用工平臺型企業,連接靈活就業者和企業,比如國內專業的人力資源綜合平臺型企業金柚網,搭建起人力資源交互創新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優勢,為靈活就業者建起一個安全、便捷的求職網絡,幫助更多人實現“斜杠”生涯。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擁有時代賦予我們機遇和挑戰,只有認清自己、勇于不斷突破,生活才會對我們報之以歌。那時,你會發現詩就是生活,遠方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