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以為,做人力資源管理,可以像《杜拉拉升職記》里那樣,是叱咤風云的。”
當劉曉霏在這個行業足足待了8年之后,她發現,在那些主人公“開掛”一樣的劇情之外,這一行體驗到更多的,是人情冷暖。
“會委屈,會憤怒,也哭過。”越是這樣,她越覺得作為一名HR,溝通應該是有溫度的。同時也更加意識到,數字化和制度化,給所有人帶來的公平感有多重要。
因工資遲發,被同事發短信罵
“你知道單就統計考勤這件事,要花上一個HR多久時間嗎?”提起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劉曉霏腦海里第一個彈出來的,就是考勤。
過去企業的請假條,和學生上學請假一樣,都靠紙質版簽字。光是收集和統計所有部門的考核、計算請假,前后要花上一個禮拜的時間,“很多企業還會專門設立一個崗位,就叫做考勤專員。”
而統計結果,來源于考核表、請假單等等不同的渠道。匯總后,只能公開最后的結果。但結果容易和大家的記憶對不上號。
“沒有辦法一一還原統計的記錄,遇到請假單丟失的情況,真是誰也說不清。”這也是核對工程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隨之而來的,就是漫長的補交過程。
之前200人左右的公司,每個月都會有十個左右的同事,出現問題。一到月初,他們就開始輪流“拜訪”劉曉霏的工位。
“明明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每個月過完,考勤統計這點事兒,就是鬧不明白。”入職了三年的員工詩琪記得,自己剛入職的時候,每個月都要把紙質版的簽字表傳來傳去,“有時候好不容易大部分同事都簽完了,結果最后傳丟了還要重來一遍。”
每次在審批確定之后、薪資到手之前,補交到HR手中的請假單都令劉曉霏非常尷尬——審批不可能因為個人原因不斷修改,大家的薪資也要盡可能地幫忙爭取。
這是她最希望制度能夠“解決”人性的時候。
畢竟沒趕上補交的同事,第一反應,會把這筆帳算在HR的頭上。
“你為什么幫他修改不幫我修改?是因為他請你喝奶茶了嗎?”“發工資的時候扣了我的錢,那我以后加班的錢還給不給?”
就連之前公司遇到困難,工資延發期間,劉曉霏的手機上也經常收到罵HR的短信。“大家沒有途徑解決,只能通過罵我們來傳話。”
英涉時裝HR劉曉霏
劉曉霏感受到,自己從書中主人公一樣的HR,變成了現實中的背鍋俠。
不光是劉曉霏,北京新興華安的HR甘巧珍也深有體會,考勤實在是令自己最頭疼的事。每個月只要趕上核算期,周末就全都泡湯。面對員工們大大小小的問題,當制度不夠流程化,還難免要被人情問題不斷挑戰。
同時員工也總覺得受到了考勤的“刁難”。
“最后解決這種人情問題的,卻不是人情,而是釘釘。”劉曉霏發現,釘釘的線上考勤、反饋核對,不僅解決了過去紙質的凌亂,到期結算審批的系統設定,讓每個員工都及時地接受——核對期不再破例延長。
這讓以前一周多的考勤統計,效率直線提升,F在面對全公司800名左右的員工,只需要3個小時左右。
也不用每個月都把問題積攢到最后幾天才處理,“平時每天下班,員工打卡后只要有異常,都可以在釘釘上隨時查看處理。”北京新興華安的甘巧珍表示,釘釘上的周報和月報,還會及時給員工提示考勤上的異常。
劉曉霏及身邊的同行朋友們一致認為,“考勤方式絕對對是每個HR職業生涯里最明顯的變化。”
數字化解決HR行業頑疾
對于個人來說,成為英涉時裝的HR,是劉曉霏一次比較重要的職業轉變。
令日語專業出身的她真正動心的,是《杜拉拉升職記》書中的情節。“當時很向往那種運籌帷幄的角色。”雖然生活和小說不一樣,但實際接觸后,她反而發現,這一行跟自己的性格很契合。
用她的話來說,HR是一群“聚光燈以外的人”。
大家不一定都善于言辭,也沒有太多機會展示在人前,更多是在默默幫助公司潤滑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劉曉霏也感受到,HR行業的數字化,是在所有行業里非常差的。
但HR又不得不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老板不會關心的事情上。因為這些事情一旦出錯,就會形成巨大的問題。
“基本上HR60%的時間都用在計算考評、管理合同、統計人員信息等基礎的人事工作上。”而這些工作模塊不打通、更迭不及時、信息不沉淀,則會使工作越來越耗時費力。
這也是為什么釘釘出現了之后,大部分HR選擇使用的原因——為困難提供了數字化解法。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HR+SaaS行業研究報告》中提到,釘釘從智能考勤到智能人事,將會滿足中小型企業的更多人力資源管理需求,從而讓它們能夠享有和大企業一樣平等、透明的工作方式。
“英涉時裝還有個獨特的問題,就是零售行業,會牽扯到門店員工。”劉曉霏目前經手的,除了杭州總部的同事,還有全國20個城市的門店員工。
之前來回郵寄的信息表,距離稍微遠一點,加上部門中轉,就要耗費五天。“有時候工資審批突然多了一個員工,但他的入職資料還沒到過我手上。”
加上門店還有自己的“試崗”期,零售行業的特色,就使得信息延遲更明顯。
“釘釘系統地處理企業問題之后,我們才系統地在上面進行信息沉淀和傳遞。”通過劉曉霏的努力,英涉目前各個環節的數據,也就集合在釘釘后臺形成了“中樞大腦”。
基礎事務被數字化工具解決后,劉曉霏開始思考員工成長和業務發展。
“我們把前端供應鏈、設計、內部管理和會員等數據,在釘釘上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和精準分析。”劉曉霏說,“疫情期間,業務和作業模式向線上轉移,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令今年整體的營收同比增長了50%。”
英涉時裝CFO彭正昌說,“通過對與人力資源有關的業務流程的調整和優化,部門內部與跨部門之間的工作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HR對業務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七成企業HR數字化轉型蓄勢待發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在2020年11月20日發布的《中國人才管理年度趨勢洞察》顯示,中國企業中,22.2%的企業已經具有HR數字化經驗,仍然有71.6%的企業在這一領域蓄勢待發,只有3.2%的企業已經在HR數字化轉型方面獲得成功。
據行業內評估,全國HR從業者大約在3000萬左右,至少2000萬的HR跟過去的劉曉霏一樣,因為信息處理的問題,處于崩潰當中。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教授吳清軍表示,在彈性用工和遠程辦公越來越普遍,企業業務數字化管理水平也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就迫在眉睫。企業對HR的數字化轉型訴求不再是循序漸進,而是跨越式發展。
吳清軍教授認為,未來大部分基礎人事信息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工具完成。釘釘等數字化、在線化管理工具的開發和使用,把HR從大量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讓HR有更多精力用于“人”與“物”的優化配置,促進HR工作與企業業務的高度協同與融合,從而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
“數字化是大勢所趨,HR傳統的作業模式也將逐漸成為歷史,未來越來越多的HR會像我一樣從基礎事務中解脫出來。”劉曉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