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 2022年第一資源品牌合作計劃




如何添加“第一資源”微信公眾平臺?
1、二維碼掃描:可在手機上登錄微信選擇“添加朋友”=》掃一掃,將攝像頭對準二維碼圖片約2~3秒、即可識別并加載微信的基本資料,添加好友;
2、按號碼查找:通過輸入“微信公眾賬號/微信號”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眾賬號:第一資源
微信號:tophr-China
![]() |
|||||
2025-5-28 |
![]() ![]() |
瀏覽量:1067 | |||
![]() |
商業航天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推動全球航天產業從“國家主導”向“市場驅動”轉型。其不僅是科技競爭高地,更是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關鍵領域。其發展將加速軍民融合、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并為傳統產業(如農業、交通、通信)注入新動能。而在技術密集型的商業航天領域,人才是決定企業成敗的核心要素。行業面臨諸多挑戰:跨行業人才爭奪加。ㄈ缧酒、互聯網)、薪酬成本剛性壓力、結構性供需矛盾……
基于此,「薪智」人才薪酬大數據平臺依托“Big data + salary + AI”技術優勢,結合多維度人才數據發布《2025商業航天典型企業人才與薪酬分析報告》,以期為行業企業及從業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以下為報告節選:
一、商業航天產業概況
商業航天是指利用商業模式進行的航天探索與開發活動,涵蓋航天產品研發、系統運營及應用服務的航天活動。其核心領域包括運載火箭發射、衛星制造與組網、太空技術服務和相關技術支持,通過私營企業主導推動航天活動從 “國家主導” 向 “市場驅動” 轉型。
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鏈已形成 “上游制造 — 中游發射 — 下游應用” 的完整體系,各環節技術迭代加速,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具體結構如下:
1. 上游(研發與制造)
衛星與火箭制造
衛星制造:2024 年全球衛星制造收入達 2993 億美元,中國衛星制造總收入 132 億元,預計 2025 年突破166 億元。重點企業如長光衛星(遙感衛星)、銀河航天(通信衛星)在低成本批量化生產領域領先,單星制造成本較 2020 年下降 60%。
火箭制造: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取得進展,藍箭航天 “朱雀三號” 完成垂直回收試驗,星際榮耀“雙曲線三號”發動機推力達 120 噸,支撐近地軌道單次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 3000 美元以下。
原材料與組件
核心材料:鈦合金、碳纖維復合材料等高端材料需求激增,2024 年航空航天復合材料市場規模達 764.59 億元,預計 2025 年增至 874.23 億元,年均增長率 13.7%。電子元器件作為基礎單元,2024 年市場規模突破 2.46萬億元。
關鍵部件:航空發動機技術實現突破,2024 年行業營收達 363 億元;高精度傳感器、耐極端環境集成電路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提升至 85%。
2. 中游(發射與運營)
火箭發射
基礎設施:海南文昌、甘肅酒泉等四大商業發射場形成 “一南一北” 布局,2023 年完成 67 次發射(商業占比 39%),2024 年發射頻次增至 80 次,其中民營火箭企業占比超 40%。
技術創新:火箭發動機推力提升至 500 噸級,液氧甲烷燃料應用普及,發射準備周期從 30 天縮短至 72 小時。
地面設備制造
設備制造:華為、中興布局低軌衛星通信終端,星網集團建成全球最大衛星物聯網地面站網絡。2024 年地面設備市場規模達 804 億元,同比增長 22%。
測控系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化測控平臺投入使用,實現多星協同管理和在軌故障自修復,測控響應效率提升 50%。
3. 下游(應用服務)
傳統應用場景
導航服務:北斗系統全球用戶超 15 億,2024 年導航與位置服務產值突破 5000 億元,高精度定位應用于自動駕駛、無人機巡檢等領域。
遙感應用:農業監測、災害預警等市場規模達 1200 億元,吉林一號星座實現全球任意地點 10 分鐘重訪。
衛星通信:6G 星地融合網絡啟動建設,2024 年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 404 億元,預計 2025 年增至 447 億元。
新興應用場景
太空經濟:亞軌道旅行(2030 年商業化)進入試飛階段,軌道級載人飛船完成無人測試;太空采礦完成小行星采樣返回技術驗證。
數據服務:國家太空數據中心投入運營,遙感數據交易規模年均增長 35%,2025 年預計形成千億級數據衍生市場。
圖注: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概況
二、產業鏈各環節人才需求與薪酬特征
1. 衛星設計與制造:企業規模驅動薪酬梯度
衛星設計制造涉及系統總體設計、載荷設計、結構與機構設計、射頻與天線設計、嵌入式軟件開發、算法與芯片設計等多個專業崗位。企業普遍要求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機械電子等相關專業碩士及以上學歷,部分崗位接受本科畢業生。隨著衛星星座、小衛星等多樣化產品的快速發展,具備跨學科復合能力的工程師尤為搶手,尤其是能夠參與前沿技術攻關和產品快速迭代的研發人才。
其次,薪酬水平方面,衛星設計制造領域的薪資普遍高于傳統制造業,且呈現出較強的區域和企業差異。以北京為代表的核心航天產業集聚區,衛星設計師年薪中位數可達28萬元以上,部分核心技術崗位如載荷系統設計師薪酬峰值可超過65萬元。高校畢業生碩士及以上學歷起薪普遍在20 萬元至30 萬元區間,博士起薪更高,部分央企和大型民營航天企業提供30 萬至35 萬元的首年薪酬,并配套住房補貼、安家費、績效獎金等多樣化福利。
企業規模驅動薪酬梯度,頭部效應顯著。企業規模與薪酬水平呈明顯正相關,且隨職級升高溢價更突出。在500-1000 人企業中,總監/ 專家級總現金收入達108.4 萬元,較100 人以下企業(76.3 萬元)增長42%,而助理級增幅為44%(14.2 萬→ 20.5 萬)。
規模擴大帶來技術資源整合能力提升,頭部企業可通過高薪鎖定核心人才,形成“薪酬- 人才- 技術”的正向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專員級在500 人以上企業的收入(33.3 萬)已超過小企業主管級(38.1 萬),倒掛現象加速中小企業的技術骨干流失。
行業競爭催生結構性矛盾。跨行業人才爭奪加。侯^部企業總監級收入(108 萬)接近芯片設計行業(115-130 萬),但較互聯網同職級(150萬+)仍有30% 差距。
成本剛性壓力顯現:企業規模每擴大一級(如100 → 500 人),薪酬成本平均增加30%,但商業航天訂單波動性強,可能引發“擴張- 成本- 融資”的惡性循環。
圖注:商業航天領域,企業規模與薪酬梯度關聯性較強
2. 運載火箭領域:核心崗位薪酬分化顯著
核心技術崗位壟斷性定價。1000-5000 人企業中,總監級與助理級收入差達6.05 倍(112.9 萬 vs 18.7 萬);關鍵技術決策溢價:70% 以上核心技術驗證需總監級專家簽字,推動其績效占比達32.3%(浮動部分36.5萬元)。
薪酬結構體現風險共擔。總監級:績效占比32.3%(頭部企業);經理級:實際浮動金額達17.3 萬元;助理級:績效占比穩定在14.6%。
圖注:商業航天領域,薪酬結構呈現風險共擔
3. 地面設備與終端應用:規模效應溫和,基層技術崗溢價明顯
規模效應顯著,但梯度平緩。企業規模對薪酬影響呈現階梯式增長:1000-5000 人企業的總監級總現金收入(95.3 萬元)較100 人以下企業(62.3 萬元)增長53%;中小規模企業(100-500 人)薪酬競爭力突出:經理級年總現金收入54.1 萬元。
職級薪酬級差較高,基層崗位溢價明顯。總監級與助理級收入差為6.4 倍(95.3 萬 vs 14.8 萬),高于運載火箭領域(6.05 倍)。1000-5000 人企業專員級年薪24.5 萬元,僅比主管級低32.9%,顯示技術執行層與初級管理崗界限模糊。
圖注:商業航天領域,基層技術崗溢價明顯
三、行業城市招聘規模及薪酬發展趨勢
城市趨勢:薪資漲幅高于招聘量變化,區域中心崛起
通過對2022-2024 年招聘數據的分析發現,各城市在招聘規模與薪資水平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
在招聘規模方面,頭部城市的分化態勢尤為顯著。北京作為傳統行業的中心,招聘量從2022 年的21,730個驟降至2024 年的13,443 個,降幅高達3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展現出強勁韌性,2023 年招聘量逆勢增長8.5% 至6,026 個,2024 年雖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線城市中,南京憑借16% 的三年增速脫穎而出,這與其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的區位優勢密不可分。而西安雖經歷波動,但整體表現仍優于同類中西部城市,顯示出區域中心的發展潛力。
薪資變化趨勢則呈現出與招聘規模不同的發展軌跡。上海、北京、深圳持續領跑,2024 年月薪均突破23,000 元大關,其中上海以25,202 元位居榜首。武漢、南京等內陸城市薪資水平已與廣州齊平;成都以20.2% 的三年累計漲幅領跑全國。整體來看,多數城市呈現出“招聘量降、薪資漲” 的特征,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薪資漲幅維持在8% 以上,充分體現了行業向高技能人才傾斜的發展策略。
圖注:商業航天近三年城市招聘數量變化
圖注:商業航天近三年城市招聘月薪變化
四、應屆生人才核心特征
應屆生重點院校與頭部城市薪資壁壘顯著
當前應屆生就業市場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分化,學歷背景與就業城市成為決定薪資水平的兩大關鍵因素。通過對近三年就業數據的追蹤分析,我們發現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地域的應屆生薪資差距正在持續擴大。
在學歷維度上,薪資增長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差異。大專學歷群體的薪資增長持續乏力,三年累計增幅僅為5.9%,年均增速2.9%,遠低于其他學歷層級。本科學歷群體中,重點院校畢業生憑借15.4% 的薪資增速持續領跑,2024 年平均起薪達到14700 元,較普通院校畢業生形成36.4% 的顯著溢價。而碩士學歷群體的分化更為突出,重點院校碩士起薪三年累計增長10.9%,2024 年達到19622 元,與普通院校碩士形成5301 元的明顯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院校碩士的薪資增速明顯放緩,2023-2024 年增幅僅為1.9%,反映出高端人才市場的“名校效應”正在強化。
從地域分布來看,頭部城市與其他地區的薪資壁壘進一步強化。上海繼續保持薪資領先地位,重點院校碩士起薪達到23130 元,較北京高出4.9%,確立了長三角地區的薪資制高點。北京則憑借航天院所集聚效應,本科重點院校畢業生起薪達19200 元。在新一線城市中,南京重點院校碩士起薪突破20070 元,超越廣州,顯示出長三角次中心城市的強勁發展勢頭。相比之下,武漢重點院校碩士起薪僅為15300 元,相當于上海的66.1%;成都普通院校本科起薪10100 元。青島成為唯一“萬元以下”城市,重點院校本科起薪剛好達到10000 元門檻。
關于薪智:
薪智平臺是易路旗下人才薪酬大數據平臺——以企業人才規劃、招聘、職位體系搭建、薪酬管理為主要業務場景,運用AI算法+知識圖譜+大樣本數據處理技術,融合人力資源專業知識搭建的市場人才數據分析SaaS平臺。
作為國內領先的人才薪酬大數據平臺,薪智以覆蓋10億+人才數據量,月度新增2000萬,100多人力資源核心指標,覆蓋企業所需多維度市場人才數據:對標企業招聘動態、行業人力數據、企業人效數據等,在市場獨樹一幟,高度貼合當下市場環境中企業亟需精確管控成本同時吸引、保留人才的剛需,有別于目前市場上類似于招聘平臺、傳統薪酬調研機構的數據樣本量來源單一、周期長落后于市場形勢變化,薪智以大而全的數據量、多渠道數據來源、實時更新的特點獲得了諸多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的青睞,幫助中大型企業在全球化經營過程中,精準制定薪酬戰略。除此之外,薪智人才薪酬大數據平臺底層接入DeepSeek等先進的語言模型,讓企業HR及管理者不僅能夠及時查詢全行業最新薪酬數據、崗位數據、人才數據,對標競品布局,而且可以通過平臺上的薪酬AI助手,以問答的形式快速總結、提煉,挖掘薪酬數據趨勢背后的原因,驅動業務精準決策,先競爭對手一步布局未來。
如何添加“第一資源”微信公眾平臺?
1、二維碼掃描:可在手機上登錄微信選擇“添加朋友”=》掃一掃,將攝像頭對準二維碼圖片約2~3秒、即可識別并加載微信的基本資料,添加好友;
2、按號碼查找:通過輸入“微信公眾賬號/微信號”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眾賬號:第一資源
微信號:toph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