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加入WTO十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利用世界產業轉移的機會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并且解決了1.2億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據美國研究所智庫研究報告表明,當今世界日用消費品以及工業制成品中,64%是在中國生產或組裝,而且這個比例還在繼續升高。
在5月18日召開的“2012環首都綠色產業高端會議”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表示,當前是實施中國制造業全球化的最好時機。他說,“當前我國已經成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今年還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出口國,并且在世界制造業的基本技術和人才隊伍以及工業開發園區等等方面,我國都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此次會議上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發表了題為“制造業發展的動力與阻礙”的主旨演講,以國際視角探討世界及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
根據工信部統計,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出現較大的下滑,規模以上制造業的增加值低于去年同期的10.3%,面對如此下滑趨勢,我國制造業也面臨眾多窘境。畢竟中國制造業離不開全球大局,而美國的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歐債危機正在加劇,所以全球對電子信息產品需求正在減速,中國國內各項經濟指標都在下滑。
摩托羅拉移動技術(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孟檏認為,當前我國電子產業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孟檏在此次論壇上說,“從長遠來看,從中國電子產業來講的話,現在過去30年積累的這種電子信息產業,不要輕易把它放棄,把這些電子工業產品和制造業留在國內,而不要留到海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面臨生計轉型問題,此次論壇上,多方嘉賓就我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問題深入探討。復星集團總裁汪群斌看好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前景,他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的空間非常大,并且建議制造業要向品牌和創意轉,擴大機會。
面對我國制造業當前的現狀,大多數企業都持有樂觀態度,認為我國制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并且很多企業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華北區合伙人陳建明說,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要想提高競爭力,要從創新能力,金融和稅收體系的觀念,法律和監管體系的改革,以及企業自身的實業理想四個方面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