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4日舉辦的2015年中國SaaS軟件峰會上,國內最大人才管理SaaS軟件廠商北森的CEO紀偉國提出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正在“重新定義軟件”,將開啟企業級軟件的全新商業模式。在SaaS模式下,傳統軟件將徹底“失寵”,并最終走向邊緣化,由此引發了業界SaaS軟件與傳統軟件的未來之爭。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否適用于軟件行業的傳統巨頭,北森等中生代、甚至剛剛加入戰局的新生代SaaS軟件廠商是否真的會顛覆昔日的王者,軟件行業的未來到底屬于誰呢?
企業軟件的前世今生
傳統的企業軟件有兩種典型的交付模式:其一是套裝軟件+二次開發,能夠大規模復用,避免重復勞動,且擁有強大功能,但弊端是無法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其二是代碼級的定制化開發,雖然能夠實現“量體裁衣”,軟件廠商卻很難全面考慮軟件的擴展性、穩定性等架構因素,產品因此不能快速適應客戶的需求變化,也難以提高開發效率,無法做到“隨需應變”。
在北森CEO紀偉國看來,大多數的傳統軟件企業,甚至整個傳統軟件行業,都已處于失控的狀態,對銷售失控,對渠道失控,當然對最終客戶也失去了掌控,面對云時代下新商業模式的沖擊,必然九死一生。而在互聯網思維下,SaaS模式以其低成本、使用方便、隨需應變的特點而價值突顯。尤其從去年底到現在,SaaS模式的軟件企業迅速得到資本的追捧而迎來風口,成為企業軟件未來的大勢所趨。
SaaS服務的前提條件是:用戶不需要具備任何編程知識就可以自行根據需要添加、刪除或編輯應用列表,而且這些動作都是在用戶自己的界面上完成,不會影響后臺管理及其他應用此軟件的用戶。而正因為這樣,SaaS才有了“底氣”應對企業客戶復雜又個性化的使用要求。
軟件未來誰主沉浮,北森憑何底氣十足?
紀偉國認為,從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的經驗看,未來企業軟件只有SaaS,而積重難返的傳統軟件企業很難快速跟上SaaS的腳步。
首先,SaaS軟件需要以云服務平臺為支持,而傳統軟件改成云平臺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和精力,F實情況是,傳統軟件企業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往往“疲于奔命”,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停下來進行互聯網轉型。當然,收購是傳統軟件廠商轉型的另外一個快捷通道,但當被問及最近“用友收購北森”的坊間傳聞時,紀偉國坦率承認,不止一家傳統軟件巨頭曾主動接洽過北森,欲商討收購、合資或產品合作等事宜。但在交談中,他發現這些傳統軟件廠商并不懂SaaS,有些甚至只是希望借助與SaaS廠商的溝通來了解SaaS的真正奧秘。
紀偉國堅定地認為,SaaS勢必從三個維度上重新定義軟件:一是產品模式,SaaS軟件基于云計算的服務平臺,是平臺化產品,通過互聯網及云端進行服務交互,即一云多用;二是UI體驗,SaaS軟件注重用戶與軟件間的交互和體驗,是企業員工不經過培訓就能使用的軟件;三是服務模式,SaaS軟件重視個性化的售后服務,需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功能定制,即以用戶為中心。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SaaS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務。傳統軟件企業與客戶達成一個方案,確定合同價后,廠商把軟件交付給客戶,生意就結束了。但在SaaS模式下,客戶按年支付費用(費用遠低于傳統軟件),若第一年使用效果不好,客戶第二年可能就不再續約。由此,SaaS公司要想方設法地幫助客戶在業務上獲得成功。“我們組建了一支非常龐大的軟件服務團隊,規模是銷售團隊的兩倍,這是傳統軟件行業里永遠看不到的情景。留住一個客戶遠比開發一個新客戶更重要,所以我們必須做出讓客戶員工無需培訓就能使用的軟件,收集、整合出最佳實踐。“紀偉國說。
早在2010年,北森就推出了國內首個人才管理云計算平臺。在人才管理SaaS領域,目前北森已擁有國內唯一覆蓋人才測評、招聘管理、績效管理、繼任與發展、360度評估反饋、員工調查等業務的一體化人才管理軟件平臺,已成為國內人才測評、招聘管理系統和繼任管理系統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其客戶涵蓋了50多個行業的4500余家企業。
隨著北森C輪融資的即將完成,北森將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時期。站在“互聯網+”的發展風口,北森有了拒絕傳統軟件巨頭收購的底氣,更有了顛覆及重新定義傳統軟件和人力資源行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