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登錄],新用戶?[免費注冊]
最新共享 
主頁 > 新聞
調查:北上廣吸引力減弱 超四成大學生回鄉就業
2015-6-25  字體  瀏覽量:
  一群青澀的面孔拿著高考成績單,正在向象牙塔大門內的風景張望;一群年輕的面孔即將拿著學位證書,走出象牙塔大門,走向人生下一段旅程。
 
  告別四年大學生活,就業和離愁別緒一樣嚴肅地擺在面前。
 
  政策導向、經濟形勢、城市發展、文化背景、價值取向,這些可能影響就業的因素之間的關聯和變化,被看作是社會思潮的“年中總結”,因此備受關注。
 
  日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研究團隊制作的《201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回流意愿調查報告》出爐,對應屆畢業生就業選擇,特別是回鄉就業的意愿和原因進行了數據采集和專業處理分析。
 
  新文化記者通過與應屆畢業生的面對面交流,和對就業問題專家的采訪,對該報告的結論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調查初衷
 
  這份調查報告是東北師大傳媒科學學院大三學生車雨璠提出意向并主創完成的。這個來自四川成都的女孩對畢業后的去向早就做好了打算:回到四川,在成都或是臨近的其他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在和同學們交流時,她發現,全班大部分同學都和她一樣有著回鄉就業的打算,這讓她產生了好奇,“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安逸的人,所以我希望回到父母身邊工作。沒想到,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打算,而不是去北上廣,有人甚至想回到縣城工作。這樣的現實很有趣,大家的就業觀有可能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車雨璠上網查詢,那些關于大學生回流就業的報道證實了她的判斷。
 
  是什么原因誘發了回流現象?
 
  影響大學生回鄉就業的因素是什么?
 
  學歷、專業、性別、生源地,這些條件和回流現象有關系嗎?
 
  回鄉就業會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就業趨勢嗎?
 
  在車雨璠看來,這些信息是很有價值的,不僅對即將面臨就業問題的她和同學們,對所有在校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都是有意義的。但是網上的各類新聞報道和論文、評論中并沒有認真充分地闡述這些問題,于是,她決心以此作為課題,用自己所學的數據新聞的專業調查方法進行論證。
 
  車雨璠的想法得到了指導老師黃松愛副教授的支持,并建議采取網絡問卷的方式采集數據樣本。
 
  在設置問卷問題之前,車雨璠向即將畢業的大四學長們進行了采訪,向他們了解更全面的就業想法和意見,一周時間制作出了50道問題的調查問卷,借助專業網絡調查機構的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采集樣本。
 
  6月17日,長達15頁的分析報告在經過多次校正核準后正式出爐。
 
  2012年起回流就業現象明顯
 
  綜合數據表現,41.8%的畢業生希望回鄉就業,68.5%對回鄉就業持接受態度。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對記者說,大學生回鄉就業的現象在2012年開始就有了比較明顯的表現,從最近幾年的統計和分析中不難看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近年來吸引大學生就業的能力有所減弱,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經濟發達的地市級城市等二、三線城市的就業率逐年上升,甚至一些沿海沿江的縣市級城市也很受青睞,比如江陰市。
 
  985、211高校畢業生熱衷北上廣
 
  在“非常不想回鄉就業”的那9.5%群體中,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全部來自985、211高校,北上廣是他們的理想選擇。
 
  孫全和蘇科是吉大軟件學院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同班4年,畢業后,他們依然可以在北京時常見面。孫全在一家相當不錯的軟件公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蘇科則成功簽約諾基亞公司。
 
  孫全老家是云南一個小鎮,從西南到東北,這四年所做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心中的夢想:到北京去闖出一番天地。孫全拒絕回到云南老家,他堅定地認為,從985高校走出去的學生更應該到中國人才最聚集的北京去。
 
  蘇科老家在內蒙古大草原,藍天白云、草原奔馬,4年里她沒少向同學們炫耀家鄉的美好。如今,作為家里唯一女孩的她卻毫不猶豫地選擇北京。“學習軟件工程的大學生就是要到中國政治、經濟、科技的中心,只有在那里,才能學以致用,有所作為。我還年輕,世界那么大,干嗎不去看看?”
 
  他們相信,在北京不會孤獨,他們的很多同學都以各種方式進京了,有考研的,有進國企的,還有創業的。
 
  東北師大傳媒學院的高亞楠也進京了,她來自黑龍江,是全班唯一進京從事對口專業的學生,畢業于211高校的她將成為《讀者》雜志的編輯。
 
  相比之下,許偉就多了幾分無奈。來自福州的他是長春理工大學微電子專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大四一年,投出不少于20封求職信,卻沒幫助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謀到一份大公司、世界強企的合同。他得到的回復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話是:“我們需要的是985高校的畢業生,211的也可以。”
 
  “這就是現實,我也只能接受。”最終,他被蘇州一家電子公司錄用,月薪5000元。
 
  和許偉一樣,來自長春理工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的王啟健和張衡也屢次求職碰壁。他們“一怒”考研,一個考上吉大研究生,一個考上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未來的路似乎瞬間寬闊許多。
 
  記者從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得到的信息是,吉大、東北師大的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的要求普遍高于一般院校的畢業生,每年留在吉林省工作的畢業生并不多。
 
  對此,長春工程學院副教授齊寧深有感觸,他認為目前院校門檻對學生就業的確有不小影響,很多學生回鄉就業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找到滿意的工作太難,而回到家鄉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一份相對體面的工作則要簡單得多,盡管這個工作未必是他們最想要的。
 
  記者注意到,盡管教育部在2013年針對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院校門檻”問題發布了禁令,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這一問題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隱形規則,仍然沒能完全解決。
 
  來自東北的畢業生為何不愿回流?
 
  通過幾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比得出結論,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于吸引畢業生回流的作用越強。
 
  來自東北地區的畢業生為何不愿意回流?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家庭因素和生活成本對于畢業生回流東北的意愿貢獻力最大,而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貢獻最小,說明東北地區的經濟和環境對畢業生回流缺少足夠的吸引力,相應的,經濟與環境的落后也可一定程度上成為不回流的原因。
 
  對此,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也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近幾年,吉林省高等院校畢業生留在本省就業的比例在50%到60%之間,今年16萬名本科畢業生,留在本省就業的預估在7萬到8萬人,“這樣的比例放眼全國還是比較低的。”
 
  鄭志宏說,華東、華北地區各省,本身經濟實力就很強,生活環境、就業環境也有優勢,再加上政策上的誘導,畢業生回鄉就業的意愿當然就更強,“像無錫這樣的二線城市,每年對畢業生的需求量達到300%,也就是說,本地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完全不能達到當地對人才的需求量和實際吸納人數。”
 
  東北地區,包括吉林省,在這一問題上一直給予重視和關注,但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支持能力都影響著這一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百億級別的大企業相比南方數量少,“江蘇江陰有多個百億級別的企業,甚至有五六百億量級的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都是吉林省無法相比的,一汽、吉化、北車這樣的大企業每年吸納人才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般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不夠。”鄭志宏認為,這些都是導致人才回流就業率較低的原因。
 
  二三線就業機會多 競爭不太激烈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曾湘泉教授宏觀地分析回流現象認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在最近幾年里悄然發生了變化,相比于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就業機會更多,人才競爭形勢相比一線城市不太激烈,而二、三線城市近年來整體發展的速度、規模和前景,成為大學生們就業選擇的重要參數。
 
  選擇回鄉就業是為了歸屬感?
 
  這說明2015屆應屆畢業生的回流地以城市為主,大多為家庭居住地所在城市。
 
  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認為,人在新的環境中,首要情感訴求是尋求歸屬感,內心無法避免的孤獨感,是適應新環境、尋找融入感和歸屬感的最大障礙;亓鞯郊亦l或同一文化經濟區,是尋找心理歸屬感、與外界建立信任感以及建立情感支持系統的捷徑。
 
  長春理工大學微電子學專業的鄭旬秋就選擇了回家。
 
  6月18日下午,在校訓石前,她搶著和每一位同學留下合影,這名來自浙江溫州、戴著一副高度近視鏡的陽光女孩知道,也許將來很多年,她和她們都不會有見面的機會。很快,她將離開學校,回到溫州,回到樂清,到北白象鎮,她簽約正泰電器,將成為這家中國民企百強、上市公司的一名電子工程師。
 
  “我沒有糾結,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在一個宜居的小鎮過豐衣足食的日子,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簡單的鄭旬秋實現了簡單的生活追求,起薪4000元,生活足夠安逸舒適。她的一些同學去了廣東一帶的制造企業,月薪6000多,“雖然那里的工資比較高,就業的機會也比較多,但是壓力也會非常大,對我來說,我比較不喜歡背井離鄉苦苦拼搏。”鄭旬秋說。
 
  每年約8000人重返省內就業
 
  說明大部分不愿意回流的畢業生都有趁年輕開闊眼界、豐富經歷的想法,仍有一部分人因為家鄉經濟落后而可能伴隨出現的就業機會少、就業環境不好等情況作出理性考慮從而拒絕回流。
 
  在被問及“是否會因為就業形勢嚴峻而考慮回流”時,有65.9%的應屆畢業生選擇了“否”,有29.3%的畢業生承認會受到就業形勢的影響,另外還有4.8%的人選擇會先回家待業再作打算。
 
  記者在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每年除大約50%的應屆畢業生外,還會有8000份左右往屆畢業生檔案在該中心落檔,這些學生畢業后先是選擇到外面闖一闖,因為檔案的存留期只有三年,兩三年后,他們在沒能闖出理想中的成績后,就回到了本省就業。
 
  ■核心結論
 
  家鄉拉力對回流影響大于大城市推力
 
  這份關于應屆畢業生回流就業的調查報告研究的最核心的問題是:究竟哪些因素誘發了回流現象?
 
  主創者車雨璠在黃松愛副教授的指導下,將原因假設為家鄉拉力和大城市推力兩大基本因素,更簡單的表述是家鄉就業因素的吸引力和一線城市就業壓力的倒逼推力。
 
  通過調查問卷中有關家鄉拉力的24個描述和19個關于大城市推力的描述采集到的數據分析發現,家鄉拉力的幾大因素中,家庭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說明父母的期望以及畢業生照顧父母的家庭責任感對畢業生回流產生了最大的影響,而女生更易受到家庭期望的作用,比男生更想要通過回流給予父母身心上的照顧與陪伴。
 
  對于大城市推力因素的分析,生活成本高、自然環境差以及就業形勢的嚴峻、制度的藩籬都使得畢業生對大城市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而更偏向于回到家鄉就業。其次,大城市對于就業者相對更高的能力要求也使得大學生衡量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并綜合個人職業理想的追求和心理需求等主觀因素理性作出回流決定。
 
  通過家鄉的拉力因素與大城市推力因素作用力的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家鄉的吸引力比大城市的推力更有效誘發了畢業生的回流。
 
  針對這些結論,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有自己的觀點,“在大學生就業選擇的諸多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地點、工資水平和職業發展空間。”他認為,就業回流選擇是受到這些因素影響的結果,隨著二、三線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和就業環境的提升,一線城市不再是大學生就業的普遍選擇,在二、三線城市,大學生依然可以得到讓自己滿意的工資和事業前景。
 
  對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也認為,影響當下畢業生選擇就業地方的因素已經有所改變,其中包括網絡技術的發展、生活成本和工作、創業機會。同時,城市的交通條件也是重要因素。
 
  雍周嘉文是東北師大傳媒學院應屆畢業生,武漢、天津都有學校向她發來邀請,北京一所大學也給了她保研的機會,但是她全部放棄了,最終堅持自己的選擇標準,“我希望在一個我喜歡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這是最重要的。”她參加了福建和四川的公務員考試,廈門是她最喜歡的城市,成都是她的家鄉。盡管還需要等待考試結果,但她十分樂觀,“應該還好,如果沒通過,我會再繼續努力一年。”
 
  而選擇公務員作為職業理想,雍周嘉文是經過幾番考慮的,“公務員工作本身比較穩定,工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相對于一些企事業單位,公務員體制有自己的晉升規則,比如對學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在公務員體制里,可能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王林風和黃世友是長春理工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同班又同鄉,四年里幾乎形影不離,但他們將各自擁有自己的生活,王林風去了廣州,黃世友選擇蘇州。王林風說:“我喜歡廣州大都市的感覺,那里擁有更多的機會。”黃世友說:“我迷戀蘇州的景致和生活的舒適感,沒有什么比快樂生活更重要。”這對異姓兄弟都在自己中意的城市找到了位置。
 
  ■專家觀點
 
  回流是好現象需思考如何接納
 
  對于畢業生回流現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蕭鳴政教授認為,由于一線城市人才飽和、生活成本過高,不少畢業生都選擇了二、三線城市就業。尤其是對于從二、三線城市走出去的畢業生,回生源地就業,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晉升空間、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務家鄉。
 
  中國勞動關系協會社會人力資源管理部部長蔣又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回流是個好現象,但是如何接納回流人群,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思認為,中小城市要想吸引大學生,不但要在硬件上完善配套設施,還要從生活、文化甚至婚姻、養老上,給大學生以“安全感”,讓他們落地生根。
 
 
來源:新文化報
 
第一資源活動&會展
薪酬訓練營
調研報告下載
微信公眾平臺

如何添加“第一資源”微信公眾平臺?

1、二維碼掃描:可在手機上登錄微信選擇“添加朋友”=》掃一掃,將攝像頭對準二維碼圖片約2~3秒、即可識別并加載微信的基本資料,添加好友;

2、按號碼查找:通過輸入“微信公眾賬號/微信號”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眾賬號:第一資源
微信號:tophr-China

卓越人力資源服務解決方案
SAP中國 ADP
北森 中智咨詢
怡賽 愛康國賓
肯耐珂薩 關愛通
MERCER 科銳國際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久久老司机精品网站导航|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色九月亚洲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