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英國之前的經濟蕭條,全球金融危機“緊俏”了薪資,而不是勞動力市場。2009年至2014年間,英國經濟創造了170萬就業崗位,失業率從7.7%降至5.7%。在這一時期,在職人員的實際收入卻受到了嚴重擠壓。
經濟蕭條及其后續效應使人們更愿意接受削減薪資或改變工作模式。低回報的兼職工作與自由職業對于就業市場而言猶如“減震器”。2014年,英國有460萬人的自由職業者,占總的就業人數的15%。錄得該數據統計4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自2009年末,自由職業幾乎占據了1/3的就業增長率。同期創造了超過50萬的兼職崗位。
降薪使企業得以留存更多數量的人員,以期來年。廉價勞動力時期,恰恰暗合信貸短缺,需要降低成本的時期。這種機制激勵公司擱置投資,使用充分并相對廉價的勞動力。
這種機制在經濟下滑的時期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時局在變。廉價勞動力的時代正走向終結。
失業率大幅下降擴大了技術短缺,對薪資構成上升壓力。2015年3-5月,平均周薪總體而言,較此前一年上升3.2%,較私營部門此前一年上升3.8%。為2010年4月以來的最快增長。預算責任辦公室(OBR)預計,一直到2020年,去除通貨膨脹后的實際收入,年增長將超過2.0%。
政府也在發揮作用。在夏季預算中,總理宣稱“英國薪資有望增長”,并且披露了全國最低薪資實質性增長。從4月起,員工最低薪資上調到了7.20英鎊/小時,2020年將提高到9.00英鎊/小時。
高額勞動力成本很可能改變就業組合,就好像廉價勞動力時期一樣。隨著薪資增長,企業受到激勵,生產效率也提高了。
這樣的壓力可能存在于近期向全職就業的轉變之中——這也就意味著更高水平的生產率——遠離兼職與自由職業的時代。
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企業造成了新的激勵,為提高生產率擴大投資。強勁、穩定的增長也有助于提高在職人員的工作效率,或者在蕭條時期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的人員。
在蕭條時期,員工不得不接受降薪得以保留工作崗位。這一時期通常也伴隨著生產率低下和投資乏力。這些趨勢正在逆轉。對于私營和公共部門而言,目前的挑戰在于如何高效實用勞動力。如果這一環節打通了,英國將朝著薪資、投資、和生產率相繼的良性循環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