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告稱,201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直接創造了約170萬個就業機會,預計未來五年有望直接為350萬人帶來就業機會,而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平臺型就業”逐漸浮現,同時“創業式就業”熱潮快速發展,互聯網行業人才出現“年齡低、工齡短、學歷高”等特點,六成互聯網企業人才三年內便跳槽。
在上述名為《互聯網時代的就業重構——互聯網對中國社會就業影響的三大趨勢》報告中,BCG調查發現,在互聯網時代下,行業的平臺效應愈加明顯,在其生態圈內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新就業趨勢之一就是“平臺化策略”被廣泛應用,互聯網企業以某個核心產品或服務為平臺,在上面嫁接更多的服務,而圍繞平臺而形成的生態圈愈加復雜豐富。
據BCG統計,中國互聯網行業經濟規模在2011-2014年間維持了5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14年已經達到8,70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1.4%。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弱化了土地和資本對勞動力的限制,勞動力的潛能得到釋放。隨著互聯網和各個行業的交融,行業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互聯網對各個行業的就業影響呈現出更多的共性。”報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表示。
BCG調查發現,有別于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的就業面貌出現“年齡低、工齡短、學歷高”等特點。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互聯網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8.3歲,平均工作年限為2.5年,學歷背景以本科為主。約有28%的從業人員會在任職1年內跳槽,而32%的人會在2-3年內跳槽。而互聯網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水平明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人才流動頻繁, 薪酬水平在各企業的人才爭奪中也水漲船高。”報告另一撰稿人、BCG董事經理李舒表示,互聯網人才跳槽率之所以偏高,短期與互聯網企業愿意出高薪挖人才有關,可能不利于就業者本身的知識和能力積累,但也反映出,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更高的人才在互聯網時代選擇機會更多。
報告指出,90后群體正成為不可忽視的創業力量,迅速崛起。據統計,2014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中約有2.9%的人選擇自主創業,雖然總體占比仍較小,但與2011年相比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1.9%,增長速度引人注目。在創業領域方面,移動互聯網成為90后創業的首選,其中社交、購物、視頻為主要的創業方向。
國際勞動組織北京局局長德美爾表示,互聯網生態鏈正改變就業市場,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創造就業崗位上具有很大的潛能,但并不僅僅是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還要關注所創造的就業質量問題,就業質量問題會長期影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面對新的就業趨勢,BCG報告對企業、個人和政府都提出了新的建議:企業管理者需要重新審視和梳理企業的人才管理戰略,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舉措;從業者則需要提高自我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而對于政府來說,需要建立更為健全的扶持和社會保障體系,對原有就業政策與法律進行適當調整,為自由工作者和創業者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還應引導高校適時調整人才培養規劃和培養方式,以解決人才輸出和企業需求不對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