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名香港資深投行家宣布離職,國際投行的亞洲辦公室多出了幾間空置的辦公室。
更嚴格的監管和來自中國本土的競爭讓歐美投行的IPO和其他大型交易業務量縮水。去年,該業務為投行貢獻了70億美元的收入,支撐了香港投行家優越的生活。
隨著業務的縮水,投行越來越愿意空出高管的位置。與此同時,更嚴格的監管規則令許多雄心勃勃的銀行家不再愿意選擇香港。
前瑞銀駐香港亞洲投行主管David Chi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監管環境變得更為嚴格,每家公司都開始了戰略調整。許多資深的銀行家不再愿意在亞洲的投行工作。
Chin在瑞銀工作了21年,參與了中國銀行2006年112億美元的IPO。他離開瑞銀,計劃9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劍橋大學。
瑞銀集團還沒有宣布Chin的繼任者。
隨著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難度加大以及投行面臨來自投資者的利潤壓力,多名國際投行高管于去年離職。
中國的銀行和券商則積極的搶占業務。據紐約研究公司Freeman&Co,今年上半年,中資銀行和券商賺得27億美元投資銀行費用,約占總行業收入的75%,高于去年同期的65%。這一數據包括兼并、安排銀團貸款以及發行股票和債券。
2015年上半年,中國最賺錢的8家機構全都是中資機構,瑞銀是唯一一家擠進前十的外資機構。2014年同期,前十名中,有五家外資投行。
研究公司East & Partners Asia的首席執行官Lachlan Colquhoun向彭博表示:“香港的投行界似乎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外資投行撤退,而相對較新的中資投行挺進。”
他表示,國際投行的風險和合規部門更為積極的拒絕一些可能存在政治聯系的交易,這為中資投行讓出了市場。
和Chin一樣,德意志銀行公司金融部亞太區主席Henry Cai于近期離職。Cai因參與了中國第一批企業海外上市業務而被譽為“中國私企教父”。
Cai于今年2月離開了德銀,目前為中國和德國政府提供咨詢服務。德銀尚未宣布Cai的繼任者。
瑞士信貸大中華區聯合首席執行官張利平上月從瑞信辭職。此前,他為瑞信服務長達11年。他的職責將交由另一聯席CEO Neil Harbey負責。張利平與中國的金融機構(工商銀行)關系緊密。工商銀行2006年160億美元的香港IPO就部分由瑞信負責。
在花旗,三名資深銀行家今年已經離職:中國投行業務主管Roger Zhu;花旗中國業務主席Eugene Qian以及中國并購業務專家Zheng Jianping。
花旗尚未宣布Qian和Zheng的繼任者,但是其從美國銀行雇傭了銀行家Catherine Cai來替代Zhu。
除了來自中資投行更激烈的競爭,國際投行也出于監管擔憂拒絕了部分業務。受到洗錢和逃稅丑聞的影響,全球的投行都在加強其內部合規檢查。
除了業務萎縮的因素,讓投行選擇空置高級職位的另一大原因是很難找到適合的替代者。
倫敦Cass Business School的教授Andre Spicer向彭博表示:“多數大型投行都面臨來自股東的回報壓力。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節流。這這種情況下,不新招高薪資的資深員工成為了一種手段。”
前UBS高管Chin向彭博表示,投行們正開始專注于更有利可圖的業務,例如財富管理、在國際市場發行債券或者股權以及衍生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