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一個物種會到達自然存在的終點。隨著個體數量的減少,物種消失是不可避免的。這一注定滅絕物種的最后存活者會成為人們好奇和遺憾的對象。這正是首席執行官(CEO)兼董事長這個物種的命運——但人們心里毫無遺憾可言。
這個過程很慢。一大半標普500指數(S&P 500)成分股公司還沒有設立專門的董事長。目前許多CEO同時兼任董事長。少數人,就像那些身上有飾帶、不斷給自己頒發更多勛章的非洲專制君主,還給自己增加了“總裁”頭銜。
但環顧世界,那些身兼數職的企業領導人已呈現減少趨勢。在他們所在的公司,他們根本沒有后繼者。咨詢公司Strategy&表示,2014年向新任CEO兼授董事長頭銜的企業僅為十分之一,接近歷史最低點。而距離今日不遠的2002年,歐美新上任的CEO兼職董事長的比例高于一半。
然而,這一物種開始找出空前富有創意的途徑來保護自己。思科(Cisco)剛剛給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加上執行董事長的頭銜——此舉將在英國拉響公司治理的緊急警報——同時讓繼任CEO慢慢地適應公司的情況。去年秋天,美國銀行(BoA)讓其CEO賴恩•莫伊尼漢(Brian Moynihan)兼任董事長,還自夸采取了“履行我們治理責任的下幾步措施”。
這更像是倒退了兩步。2009年,當美銀由肯•劉易斯(Ken Lewis)掌舵時,投資者曾說服美銀把CEO和董事長兩者職位分開。兩周前,該行同意,公司的股東應當在明年的年度大會上就莫伊尼漢獲任董事長一事發起一次遲來的投票,以此阻止了有關缺乏磋商機制的抗議性投票。
這種對抗并非完全有益,因為這會令董事會處于守勢,使CEO感覺自己受到了懲罰。幾年前,摩根大通(JPMorgan)的董事長兼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曾成功地擊退了對他身兼兩職的攻擊。自那以來,美國的大銀行——花旗集團(Citigroup)是個例外——一直堅守一個觀點,即其領導人需要全部帝王榮譽才能有效履行職責。但這是一種邏輯混亂的辯護。
美銀把CEO和董事長的職位分開,以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現在該行主張,莫伊尼漢完成了這一任務。戴蒙嫻熟地帶領摩根大通渡過了危機,這正是摩根大通給出的2012年不向股東壓力屈服、沒有在一次交易丑聞之后剝奪他其中一個頭銜的原因之一。
如果投資者關注積極方面,那就好多了。董事長是至關重要的前線指揮和有用的宣傳家。不久之前跟我談話的一位CEO遭到了董事們的圍攻,董事們給他寫電子郵件,提出了“一個簡單問題”。他很高興自己也有董事長頭銜,能減輕這一壓力。兩個職位集于一身會“讓我的生活在某些方面更加簡單”,他說,但“在其他方面讓生活變得更加復雜”。GMI Ratings 的數據顯示,大型北美公司的CEO兼董事長的薪酬更高,但在環保、社會和治理措施上則落后于治理水平更高的同行。該機構數據還顯示,那些CEO和董事長由不同人擔任的公司的長期回報率更高。
職位分開不是萬能藥。如果董事長和CEO不合,可能給公司造成混亂;如果其中一人過分圓滑,可能造成無效率。有時任命一位首席董事去約束權力過大的高管就夠了(不過我懷疑,面對一位執意往前沖的CEO兼董事長,他們是否能發揮作用)。
Strategy&的肯•法瓦羅(Ken Favaro)表示,其他例外可能包括投資者需要在持續性方面獲得保證的公司——這一說法對錢伯斯獲得的非同尋常的新頭銜構成支持。另一個例外可能是,CEO兼董事長擁有公司大比例股票、從而個人利益跟其他股東保持一致的公司:想想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吧。
在英國,各公司必須遵守將CEO和董事長職位分開的規則,否則要向投資者解釋為何沒有這么做。在美國,只有3%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堅持把CEO和董事長之位分開。換言之,董事會可以隨意讓一個人同時擔任這兩個職位。保留這種靈活性是有道理的。但董事們應當僅在極少情況下行使這一權利,并對一人同時擔任這兩個職位定下嚴格的終止期限。在大多數公司,像身披重甲的恐龍一樣,身兼CEO和董事長兩職、負擔過重的角色正在走向滅亡。誰也不應為他們的逝去感到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