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已有35位銀行的“董監高”辭職,涉及崗位包括行長、副行長等,同時基層網點一線員工的跳槽率也在上升。記者注意到,互聯網金融公司和新型民營銀行成為這些離職人士的首選,如陸金所、微眾銀行等一大批高管都來自傳統銀行,而不少人從傳統銀行跳槽,主要是看中互聯網金融公司等新型機構的良好發展前景,部分還允諾期權。
事實上,除了互聯網金融公司,大中型銀行還面臨地方銀行等中小銀行挖角的情況,可謂腹背受敵。
互聯網金融的前景可觀、可拿期權為離職誘因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郭大治認為,考慮到互聯網金融在效率方面優勢,特別在人員效率方面優勢,未來5~10年,互聯網金融人才缺口達到百萬人。
為了滿足自身人才需求,如理財范等不少互聯網金融平臺頻頻挖角傳統金融機構。據悉,其金融資產中心目前共有25名員工,其中多位來自銀行。
理財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這些人員中,有3名曾就職于國有四大行、5名來自股份行,1名來自城商行,1人來自外資行。這些人員在銀行任職期間,主要擔任信貸審批、風控經理、審計等職務。除來自銀行的人才外,其金融資產中心其余人員均來自傳統金融機構,包括投行、券商、私募、評級機構等。
一位前不久從外資行跳槽到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選擇互聯網金融公司,還是從事金融相關的事業,本質沒有改變,但獲取信息的成本下降、效率大大提升,克服了傳統金融業在物理網點上的限制。另外,互聯網金融有P2P、眾籌等多個方向,比傳統銀行在業務方向上要豐富一些。“薪資差不多,看中的是未來的發展前景,因為互聯網金融公司多為創業公司,因此一般也都是有期權的。”上述從外資行離職人士表示。
對此,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應宜遜表示,這是好事,有利于人才的交流,是一種健康的流動。
一位股份行高管表示,在互聯網金融的臺風下,傳統銀行森林開始被吹得搖晃不止。為名為利,一些高管乘風而飛、順勢而為無可厚非。但傳統銀行真的玩完了嗎?只要不死守教條,積極創新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傳統銀行依舊會殺出黑馬。
大中銀行腹背受敵 遭中小銀行挖角
除了互聯網金融公司和新型民營銀行,傳統的中小銀行也從大中型銀行挖人。
近日,嘉興銀行貼出一張行長人選公開遴選公告,要求具有國有銀行地(市)分行行長,或3年以上國有銀行地(市)分行副行長,或3年以上股份制商業銀行地(市)級分(支)行行長等條件。
嘉興銀行官網顯示,該行成立于1997年12月,是嘉興市第一家具有法人資格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原名嘉興市商業銀行,2009年12月10日更名為嘉興銀行。目前,注冊資本10.15億元,下轄分支機構45個,其中一級分支行19家,二級支行26家。
對此,記者致電嘉興銀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報名的人很多,報名截止日期為8月23日,之后會對報名者進行面談,擇優選取,最終結果將于9月初公布。其他具體情況,不方便對外公開。
根據嘉興銀行2014年年報顯示,行長為馬俊。“我們現在沒有行長,他(馬俊)此前已經調離,因為空缺了,才向社會公選。”上述工作人員稱。
日前,恒豐銀行公告稱,董事會已審議通過聘任林治洪為行長的議案,林治洪此前任職于民生銀行。8月18日晚間,中信銀行也公告稱,董事會通過聘請來自建行的楊毓擔任該行副行長。
浙江一獵頭徐先生告訴記者,從傳統銀行跳槽到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人員確實越來越多。通常,國有銀行人員相對比較謹慎,會更多選擇去商業銀行,初創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除非有特別好的才會考慮。薪資方面,則會有50%~100%不等的漲幅,另加股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