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互聯網金融平臺曾經以5000元的薪資招了一位員工為公司做百度推廣,7個月后準備為其漲薪至8000元,結果該員工選擇了跳槽,全因對方公司開出了15000元的月薪,又過了兩個月,該名員工再次跳槽,新平臺為其開出的工資為23000元,并給予其市場總監的職位。
今年以來,P2P行業屢屢爆出高管離職的消息,互聯網行業人才流動增速。有傳聞稱互聯網P2P理財平臺有利網原CEO劉雁南已經離職,并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準備再次創業,但仍持有有利網的股份。8月25日,有利網創始人吳逸然向無界新聞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
劉雁南僅僅是近期互聯網金融行業離職群體中的一員。原首例國資系平臺“投促金融”的CEO唐偉,離職后成立了“分金社”眾籌平臺;網信金融原COO何珊,離職后成立了P2P平臺“小存折”,同為小存折創始人的還有原愛投資的副總裁李理;原人人貸COO顧崇倫、原證大財富總經理賀牧也都選擇了自主創業。
此外,不少高管選擇在平臺間跳躍。比如,原有利網副總裁蔣軒加入了搜狐旗下的搜易貸;原拍拍貸執行副總裁周浩成為了平安旗下的平安金科市場運營中心副總經理;宜信旗下宜人貸原負責人黃海旻則轉投中信旗下滕牛網擔任總經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國內已有超過3000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其中,據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介紹,P2P行業的離職率目前大約在40%-50%左右。而北京一家比較大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盡管員工平均工資已達20000元左右,全公司崗位算下來,離職率依舊高達60—70%。
互聯網金融行業離職率驚人,一方面是因為資本不斷涌入,創業機會眾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跨界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機構增多,而專業人才相對缺乏,導致行業展開了以高薪、股權期權激勵等為誘餌的“搶人大戰”。
互聯網金融人才跳槽兇猛
同崗位薪資高過BAT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2014年以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內并沒有所謂的“老員工”,高管跳槽也并不太頻繁。但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隨著資本的涌入,不少從事互聯網金融的公司都拿到了風投,大部分公司的首要任務就是建團隊。
但行業專業人才相對缺乏,“供不應求”之下人才變得十分搶手。點融網CEO郭宇航表示,人才的流動與行業的活躍度與景氣度有關,目前除了行業自身,包括金融公司和互聯網公司,都在吸納互聯網金融的跨界人才,而這個領域又缺乏專業的培訓機構,因此在行業里有過兩三年從業經驗的人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據無界新聞記者了解,某知名互聯網金融平臺曾經以5000元的薪資招了一位員工位公司做百度推廣,7個月后準備為其漲薪至8000元,結果該員工選擇了跳槽,全因對方公司開出了15000元的月薪,又過了兩個月,該名員工再次跳槽,新平臺為其開出的工資為23000元,并給予其市場總監的職位。
而目前行業中,“挖”行業高層需提供百萬以上年薪;更為極端的現象是,僅僅入行“半年”的從業者就能稱得上“有年資”。愛投資CEO王博告訴記者,現在只要在大平臺“鍍過金”的,基本上半年到一年工資就能翻番,即使是客服的崗位,跳槽后都要升為客服主管。
“2014年以后,很明顯能夠看到整個行業的工資水平在上升,泡沫越來越大,同樣的崗位,薪資已經比BAT等巨頭企業要高了。”王博告訴無界新聞記者。
“現在面試看簡歷,看到是同行跳槽過來基本上都會猶豫。”王博說,“畢竟行業水分太大了,同行薪酬水平都很高,公司拿了風投的錢高薪挖人,老員工的工資肯定也要跟著上去,再招新人就一定會水漲船高,許多公司被逼無奈只能將工資開得越來越高。但這些人才真的值這個價格嗎?”
實際上,雖然行業號稱有3000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企業不過30多家。王博介紹稱,不少企業認為,與其從其它領域挖人重新培養,不如盯著排名靠前的幾十家平臺直接挖人,因此不排除未來行業內跳槽的現象將更頻繁。
人才不僅向“錢”看
還會同時向“前”看
有業內人士向無界新聞記者透露,近期陸金所高管團隊大換血,多位中高層陸續離職,皆因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光保險)最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開始攻城掠地,成立惠金所后,把手“伸進”陸金所,將其部分高管“一鍋端”。其中,原陸金所副總經理楊冀川現已出任惠金所總經理一職。
上述知情人士稱,離職的高管在陸金所并沒有期權,同時陽光保險允諾了他們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好的發展平臺。“惠金所給他們畫的餅肯定要比陸金所大。”
另外,陸金所的平臺定位一直在變化,高管們對于平臺的未來走向以及更高管理層在決策上的困惑也是導致他們離職的原因。
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則表示,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高薪挖角的現象很普遍,大多數的離職高管在原公司所持股權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激勵機制不到位是他們離職的重要原因。
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吸納傳統行業中高層人才的普遍做法是,在保持其原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再給予一部分的期權。但據了解,許多離職的高管并未獲得相應的股權。
不過,盡管期權、股權是許多高管考慮是否留在該平臺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忽視的是,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多還未能實現上市,全球已經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僅有美國的LendingClub一家。在我國,創立即將滿十年的宜信公司目前也仍未邁出上市的第一步,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在未來資本路線不明確的情況下,期權與股權并不如金錢來得實際。
“其實越是金融端口的人越不在乎期權與股權,因為它們曾經在銀行、信托的時候也并沒有期權,但每年依舊拿很高的提成,他們其實更在乎年中的獎金、考核與績效。相反,期權只在互聯網公司盛行,這也是為什么薪資一再被推高的原因。”業內人士稱。
新興行業活力足
高管出走創業多
高薪“泡沫”之下,未來行業將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很多小平臺將因為資金壓力支撐不下去;另一方面,高薪聘請的員工們如果與其創造的價值并不匹配,在資本方的壓力下,業界或又將出現一批裁員潮。
此外,業態本身的不穩定性,也是互聯網行業從業者流動頻繁的原因。郭宇航表示,作為一個興起僅有三年左右的行業,互聯網金融行業商業模式的不確定、監管的缺失以及行業未來到底有多大的生命力都還存在很多變數。“從業人員也會有自己的判斷,比如不認可原有的商業模式,想換一個新模式等。”
大量資金的涌入也給了從業者創業的機會。對于離職創業的高管們來說,相較于第一次創業,有過經驗積累的連續創業者、聯合創始人更容易受到風投青睞。“說到底還是因為資本太旺盛,泡沫過大,拿錢太容易。”某互聯網金融企業CEO直言。
共鳴科技創始人兼CEO陸雨泉就曾被業內稱為“互聯網金融領域最為典型的連續創業者”。從參與創立人人貸,到2013年創立北京證大向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任向上360CEO,到如今的共鳴科技,陸雨泉四年連續創業三次。
在郭宇航看來,人才的流動相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有好處的。“由于目前行業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商業模式有太多的不確定,多輪換幾家公司能夠對行業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優秀的人才在好的平臺間流動對行業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王博則表示,行業目前急需洗禮,以前跑路公司都是因為自融和詐騙,以后更多的公司會因為資本燒光了而支撐不下去。“所以我們堅決不跟風,即使現在公司確實面臨招人難的問題,但眼光還是要放長遠。”
正如當年團購業的“千團大戰”,多家團購網站薪酬追隨行業泡沫“暴力”增長,但現在再看,卻并沒有幾家能生存下來。如果只是純粹用薪酬打動候選人,僅僅是一種短期的行為。招到的人才穩定性可能偏弱,只是盲目沖著薪酬加盟公司,本身并不真正了解公司的文化、理念、產品。當行業回歸理性后,最后能沉淀下來的,才是真正成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