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9月21日電 近日發布的《中國勞動保障發展報告(2015)》(即中國勞動保障藍皮書)指出,2014年,我國進一步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完善。就業總量略有增加,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數達77253萬人。就業結構繼續優化,按產業劃分的就業結構第一次呈現倒金字塔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29.5%,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29.9%,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40.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9%。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平穩。婦女創業環境繼續得到改善。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技能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
2015年度藍皮書從就業、社會保障、勞動關系和企業工資分配四個方面系統回顧了我國2014年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狀況,總結了深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面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穩慎推進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勞動保障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分析了當前特別是經濟新常態下勞動保障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問題和挑戰,闡釋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統籌城鄉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年末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約8.42億、5.97億、1.70億、2.06億和1.70億人。社會保險基金規模進一步擴大,五項社會保險(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共計39828億元。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月人均水平達到205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經辦服務能力和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
勞動關系總體和諧穩定,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慎推進。勞動合同制度進一步得到貫徹落實,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8%。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全國街道(鄉鎮)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平臺調解組織組建率超過70%,勞動爭議仲裁院建院率達到82.7%。勞動保障監察效能進一步提高,全國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管理地級城市覆蓋率達到87.2%。此外,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城鎮就業人員和外出農民工工資收入以及城鄉居民收入都有所增加,全國有19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
藍皮書指出,經濟新常態對促進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及勞動關系構建都帶來新的挑戰。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壓力日益加大,化解產能過剩中受影響人員的就業問題仍然不容忽視。新型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都對社會保障適度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還有許多新課題需要破解。如何使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符合“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新要求,等等。這些都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勞動保障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藍皮書指出,為更好應對和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更加注重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標本兼治,突出重點,繼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妥善解決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中受影響人員的轉崗和再就業問題;在就業服務中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加強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措施的研究制定,積極應對老齡化,增強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完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勞動保障法治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勞動標準體系,加快完善集體協商制度。在企業工資收入分配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強貫徹落實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具體措施的研究制定,繼續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