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汽車工程研究院隸屬于華晨汽車集團,是集汽車產品開發、生產技術服務、產品質量管理及信息管理于一體的汽車研究開發中心,是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整車研發機構。在BMW、麥肯錫等團隊的支持下,研究院正逐步推進“標準健全、覆蓋全面、獎懲分明”的全員業績考核體系,努力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進、能多能少”靈活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和分配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具有創造力、執行力、凝聚力的干部員工隊伍。
汽車行業是一個相對復雜、整體性極強的產業,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其發展的基礎是人才,所有競逐戲碼的背后,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走過了60年的中國汽車業,已不可能像最初誕生時野蠻生長,所以人才之爭勢在必然。人才戰爭的特性也決定了其對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不僅需要個體領軍人物,更需要素養均衡、踏實穩定的高技術、高技能人才,以促進整體發揮更大合力。
如何招攬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據悉,研究院三分之一的專業人才均來自校招渠道,那么,如何打造一支作戰高效的“校招”王牌之師,以便及時招納與搶奪正規學院的精英人才?
初探校招領域之時,研究院也遭遇不少問題和挑戰。歸結起來,以下有三:一是時間緊,主要是校園招聘的行程安排,宣講、筆試、面試等環節時間有限,安排非常緊湊;二是任務重,由于行走多家院校,龐大的人流量總是導致成千上萬的簡歷匯集至此,若缺乏管理系統,單獨依靠人工則費時耗力;三是人流量大,缺乏統一的標準,對于校招選材則缺乏測評與衡量的標尺。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思考,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定崗招聘”校招模式,即公司將崗位和未來所有的發展規劃向應聘者展現出來。為此,前期做人員需求調研,根據研究院項目制定校園招聘計劃;中期則是準備相應資料,獲得戰略部門支持,接著開展校園宣講會等活動,對外展示研究院;后期則是善借外部工具系統測評人才,然后研究院組織應聘者面試。
同時,研究院考慮部門的特殊性,摒棄了“統招統分”的傳統模式,把握直面技術的宏觀大方向,嚴格把關“技術能力”的基本條件。對于微觀操作層面,華晨研究院則意在招聘到汽車行業最頂尖的技術人才,包括能夠長期為自主品牌發展力量提供幫助的人。為此,在具體執行層面上,華晨研究院大膽采用獨立制模式,即以尊重人才為前提、待人才如賓至歸家、實現單獨個體面試,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
總的來說,研究院的校園招聘模式則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信息媒介,把握大數據處理的美妙之處,結合自身特點,敢于應用科技新品,從而實現質變,讓自身在人才戰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歸結其修煉之路,除善借外力,則更多在于如何嫻熟地實現借力打力,從而實現高效運轉。
1、建立網申系統,全面整合所有外部渠道,通過招聘門戶、招聘網站、移動微門戶及獵頭內推等方式,直接收取簡歷從線下變為線上,實現職位一鍵發送和簡歷自動接收,從而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全天候和全方位提供服務,大大削減人為活動并提高工作效率。
圖1招聘門戶
2、自動在線測評,實時同步的報表分析,隨時隨地根據招聘標準設置關鍵詞篩選簡歷,通過強大的自動篩選器及組合篩選可迅速提升命中率,雇主和應聘者易于操作,便于雙方在會面之前對彼此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實現自動邀請、結果無縫對接等效果。
圖2自動篩選
3、深層次的招聘效能分析,全面提升招聘質量。通過對應聘者的基礎評估、已有知識和技能、未來潛力及適配評估等全方位360度的綜合考評,可更深入地了解對方。例如關于適配評估方面的性格、動機、綜合勝任能力及心理健康等能力與勝任力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地區別雇員之間的高低之差。
圖3人才測評系統
未來,研究院將在人才管理方面重點突破高級人才引進、干部隊伍建設、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績效考核、培訓培養等五個方面。打造“高級人才、干部、骨干、員工”四支優秀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