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過后,很多企業正式進入了招聘籌備階段,為即將舉行的秋季招聘會做準備。記者采訪了多家有招聘需求的企業,從中得到的反饋是:前來招聘會的求職者有不少,但有很多求職者都抱著“騎驢找馬”的僥幸心理,那么,求職者的這種心理真的好嗎?
“騎驢找馬”
為了規避“裸辭”風險
去年畢業的Tina在廣州一家廣告公司上班,她對目前所在公司的薪酬、獎勵機制及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量感到不滿,早就抱有跳槽的想法,但苦于還沒能找到更佳的平臺,只能“邊工作邊找工作”。
Tina向記者抱怨:“(目前工作)基本天天加班到11點,有時連單休也要加班,扣除個稅、五險后到手也就3000多一點,每天坐地鐵、午餐費都得花費一大筆錢,偶爾買件衣服、短途旅行一趟都捉襟見肘,別說存錢了,不向家里人要錢就已經很不錯了。”
盡管Tina對目前的工作諸多抱怨,但她認為“裸辭”不切實際。“雖然錢少點,但起碼還是有的。目前就業人數那么多,在還沒有找到下家的情況下貿貿然辭職,風險太大了。”她希望能趕在過年前找到合適的工作,能在年后跳槽,F在,她利用各種休息時間、假期到招聘會、招聘網站尋找工作。
求職者選擇“騎驢找馬”,實際上是為了規避“裸辭”的風險。一般情況下,求職者跳槽是抱有升職或提高薪酬的期望,而“裸辭”則預示著在沒有足夠存款下,將要面臨生存壓力。但“騎驢找馬”則能讓求職者有充分選擇的機會,或許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價位,最不濟還有保底的“驢”。
企業招聘優選
匹配度高的求職者
對于Tina的這種做法,很多參與過社會招聘的招聘人員都表示已經“見怪不見”。某電子商務產業園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社招中,真正迫切想要找工作的人還是少數,更多的是想對比想跳槽的人。”
隨后,記者采訪到國內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的高級區域經理陸小姐,她認為,“騎驢找馬”是很正常的現象。她解釋道:“求職者會觀望更好的職業機會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目前眾多招聘渠道而言,親自參與招聘的人更多是求職意向非常明確的,為了尋求更好的職業平臺,或者需要找到一份工作,而且原崗位普遍屬于相對職位較初級的居多。”
就目前的招聘市場供需關系而言,這種心態普遍存在,企業在招聘會過程中不會排斥“騎驢找馬”的求職者,但會優先選擇職位匹配度高的人。據陸小姐透露,大多數企業關注的是求職者對職位要求的匹配度以及潛在職業發展能力。如果能找到一個適合崗位要求的候選人,更多的企業愿意有30天的通知期。
求職者在“騎驢找馬”的過程中如何才能讓下家企業留有更佳的面試印象呢?根據前程無憂給出的建議:求職者在衡量綜合情況后,更要考慮在新的東家會不會也發生老東家的問題。薪資是由一定的浮動范圍的,但是求職者在應聘時不能表現過于太急切或示弱,一旦面試官觀察出求職者的焦急,那么求職者就容易處于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