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的SanFranciscoBay(舊金山灣)到上海的張江藥谷,數十年前分散在美國各個醫療領域的華人團隊如今正在向中國方向靠攏,在這些歸國團隊中,生物醫藥、基因工程方向,有著跨國藥企高層管理經驗以及海外團隊資源背景的華人,是這股浪潮的主流。
從“出國”到“歸國”
在醫藥領域,提到歸國創業,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李革。2000年,李革從美國歸來創業,初始團隊僅4人,七年后,他所創辦的藥明康德在紐交所上市,躋身全球新藥研發企業巨頭行列,員工數量超過1萬人,2014年營業額超過6.7億美元,總市值超過30億美元。
“把好的技術帶回國,在中國做事,并且在全世界獲得了影響力。”李革的投資人——富達亞洲風險投資管理合伙人歐栢德曾經這樣簡明扼要地評價李革的成功。
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醫藥行業的“李革”正在出現。
“現在,VC(風險投資)+IP(自主知識產權)+CRO(藥物研發代加工)模式正在變得流行,團隊成員多數是海歸+外企核心人物單獨出來創業的形式。”張江園區的一位負責創新企業統籌的員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短短數年,落戶在張江的創新藥企就已經高達幾十家,研發藥物涉及糖尿病、乙肝、呼吸疾病、癌癥、大小分子藥物等多個種類,它們的創始人生于中國、在西方接受教育。如今在不少人眼中,這些中國最優秀生命科學家的回歸,被看成是中國創新藥物未來的希望。
再鼎醫藥的創始人杜瑩,就是這歸國潮中的一員。
“剛回國時我是后悔的,當時發現國內企業,尤其是國內的家族企業與外企的差距特別大,你接觸的人的層次、企業文化都完全不在同一個等級。”杜瑩如此回憶自己首次的歸國經歷。2001年,已經位居外企高層、在美國輝瑞全球戰略部負責收購及研發業務的杜瑩接受李嘉誠的邀請,離開美國,首次回國創業。
“其實當時我在輝瑞做得很舒服,最初沒想過回國,因為對我來說等于放棄在美國的一切榮耀從頭開始,但是和記黃埔給我打了整整6個月的電話希望我可以幫助他們做新藥業務,我覺得他們很有誠意,并且那次的機會是要在中國做擁有全球市場的創新藥,很有挑戰性,所以我回來了。”
在和黃醫藥的十年,杜瑩組建了一支集結了國際和本土人才的團隊,籌劃了和黃醫藥在英國的上市,藥物研發獲取了多個本土第一,但杜瑩對記者坦言,這十年,她過得并不開心。
“國內還是家族企業的管理方式,很多高管也都是裙帶關系上位,做業務在那時也是靠喝酒,不像外企完全是用產品說話。”杜瑩坦言,“我還記得有次和當時中國某企業老總喝酒我都喝哭了,這些文化都讓我非常不習慣。”
這并不是某一家企業的情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畢業,中國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項目頂尖畢業生受到了西方教育體系的歡迎,給他們提供獎學金出國接受教育,并做到了世界頂級制藥企業的高層職位,但他們害怕歸國“給家族企業打工”。
幾十年來,他們不愿回來,“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能否獲得研究資金和晉升往往取決于人際關系。”一位外企醫藥高管對記者表示。
如果“創業潮”沒有出現,這些學有所成的科學家大概一輩子也不會考慮回國,轉折點出現在五年前:在上一個五年規劃中,政府承諾向科學和技術領域投入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的生物科技是七大支柱產業之一。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14年的一項數據,中國在2007~2012年間生物制藥研究的投資增加超過四倍,正是這樣的政策優惠,讓醫藥行業“創業潮”徹底點燃。
中國市場的化學反應
在歸國的創業者中,另一個人所走的方式與李革和杜瑩有些不同,他的名字叫趙奕寧。去年,他與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一群創業者創辦了奕真生物,美國總部位于波士頓,而他作為亞太區總裁,將亞太總部設在了上海。
“從一開始,我們的戰略就是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齊頭并進。”趙奕寧告訴記者,與曾經習慣于在中國開設“子公司”或者“分部”的拓展思路不同,奕真的亞太區總部被定位成美國的“兄弟公司”,在行政級別上屬于對等關系,據悉,他們美國的初始團隊籌建僅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緊接其后,他用兩個月的時間把中國團隊也集結完成。
“從一開始我們就決定美國和中國市場同時做,你可以看到,在中國,這是一個很有前景同時又很雜亂的市場,可以說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相當大比例的公司都是在用不正確的方法在做,而我們希望可以改變這種格局。”趙奕寧向記者介紹。
他的“殺手锏”是來自美國的基因檢測平臺技術,也就是強大的國際團隊力量:公司的創始人之一GeorgeChurch是哈佛醫學院及麻省理工的雙料教授,也是哈佛大學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核心創始成員,甚至參與過奧巴馬“精準醫療”計劃的制定,團隊其他人員也有不少來自于哈佛個人基因組(PGP)項目,絕大部分擁有海外博士及博士后經歷。
“其實在美國,生物、基因檢測行業很多技術人員都是華人,我們團隊華人也很多,而我們的運作思路就是把美國的技術帶到中國來。”趙奕寧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的管理團隊待遇與美國相同,還有股權激勵,而這也是大多數歸國華人的“標配”。
這樣的模式能否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趙奕寧告訴記者,在去年7月公司剛剛注冊時全部員工還只有兩個人,但3個月后,他們就收到了來自美國方面教授、醫生共同出資的200萬美元的初始創業基金,今年,禮來亞洲基金對他們進行了近1200萬美元的首輪投資。
投資資金的不斷涌入之外,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趙奕寧告訴記者,目前奕真生物的研發總部設立在杭州下沙,政府的撥款金額使其成為當地支持力度最大的基因科技項目。
“我們的項目是政府感興趣的高科技領域,技術在海外得到了驗證,并且我們的團隊很多人來自著名企業或高校,還有禮來亞洲基金的初期投資,我想這些都是讓政府對我們公司認可的重要原因。”趙奕寧說,“創業中國,正逢其時。”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