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市教委獲悉,截至6月底的最新統計,上海高校2016屆畢業生簽約率達到73.36%,較去年同期高出2.02個百分點,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拿出了近幾年來最好的一份成績單。
市教委相關專家分析,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它是在產業結構調整、大型國企業不斷減員的背景下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國企、央企及跨國公司減少用人需 求的同時,中小企業登陸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數量增長迅速,而大學生也愿意到這些新興企業實現就業,這說明上海大學生就業觀念已發生轉變。市教委的調研認為, 盡管大學生就業市場出現可喜變化,但在未來,大學生就業難的態勢仍將持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畢業生總量繼續保持高位,但多數傳統學科難以適應轉 型發展的需要;其二,畢業生薪酬增長不明顯,遠不如農民工及城市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增長。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人口專家彭希哲教授指出,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在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結構的變化,這個,其實就是近10年來,所謂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所在。
彭希哲介紹,在2002年、2003年高校大擴招之前,我國高校每年畢業生的人數約100萬人,這個時期22歲左右年齡的人口約為2000萬人,大學畢 業生與同年齡段的比例是1:20。而到了今年,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了700萬人以上,同年齡段的人口則降低至1600萬人,兩者之比接近1:2。這是什么 概念呢?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及社會發展需要大批年青的體力勞動者及服務型人員,由于相當多的人進入了大學校園,人力供給出現了明顯缺口;另一方面,市場 上突然涌現出如此之多對薪水有高期望值和不愿放下身段的“天之驕子們”,與產業結構沒有相銜接。于是,中國的就業市場就出現了一個怪圈:年年喊難的大學生 就業及年年加劇的“民工荒”并存。
彭希哲指出,勞動力市場的不平衡已經體現在收入分配上。近年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農民工及體力勞動 者的薪酬均大幅上升,住家保姆月薪從2000元增至5000元,鐘點工月收入7000多元,月嫂月收入1—2萬元,裝修工每月亦超過萬元收入。根據每年中 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分析,未來,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不但會接近本科畢業生的薪酬,甚至可能還會遠遠超過。這一殘酷的現實對我們傳統大 學教育的認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許,十年寒窗苦讀,拿到手的工資連搬磚的都不如。
“大學生已經不再是白領的代名詞”,彭希哲認 為,這種現象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國家其實很正常。以美國為例,在人人是大學生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在麥當勞打工或從事藍領工作的非常普遍。一個沒有特長技能 的本科生在職場競爭中往往不占優勢,家長及畢業生本人不應對就業抱過多的預期。當下中國的也出現類似的情況。
本科教育本來就是綜合教 育,因而絕大部分本科畢業生并不具備一技之長。和擁有專業應用型知識的技工職校畢業生或者經驗豐富的農民工相比,區區一張某某大學的畢業生證書很難讓普通 本科畢業生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中脫穎而出。而且,雖然大學應屆畢業生數量每年都創新高,職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畢業生數量卻在減少?墒,中國目前正處 于工業開始轉型升級初級階段,對手握實用性技術的人才和熟練勞動者求賢若渴,而不是“紙上談兵”的高校畢業生們。
彭希哲認為,高校畢業 生當務之急仍是轉變就業觀念,需清醒認識到,“做辦公室”已經離開大學生就業方向越來越遠。這位專家也同時指出,如果讓大學畢業生去當服務員,確實浪費了 教育和人力資源。那么,今后,該如何確保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同時,又能平衡人才市場結構呢?彭希哲指出,根本出路是產業升級,可以吸納更多的大學畢業生,也 可以讓知識轉換為生產力,但升級需要一個過程,大學生就業難題還需長時期去破解。
來源:勞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