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在2033年,電話營銷、比賽裁判、公交車司機,律師助理……這些職位都將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消失,另外一個受到沖擊的就是財會。”
德勤首席人才官王大威是受獵上網邀請參與《楊瀾訪談錄-人才相對論》的第四位嘉賓,他在訪談中介紹了這個MIT(麻省理工學院)做過的調研。
實際上隨著AI科技近年來的迅猛發展,關于人工智能是否會全面取代人類的爭論正變得日益熱烈。尖端的圖像識別技術已經可以讓無人車上路行駛,頂級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讓機器寫稿已經成為現實,語音識別方面則已經有多家公司可以做到超過97%的準確率……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AI公司、大數據公司,他們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人類的工作崗位是否真的會被替代呢?
最新一期的《楊瀾訪談錄-人才相對論》可以為絕大部分的職場人打消這一疑慮。獵上網聯合楊瀾訪談錄推出《楊瀾訪談錄-人才相對論》,正是圍繞重新定義人才價值這一理念展開,而此次楊瀾與王大威的對話著重探討人工智能與人之間的關聯。在王大威看來,會計事務所有許多初級工作需要做,原來這些工作都交由剛剛畢業的新人,如今卻可以交由人工智能來處理,而年輕人才終于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掌握更高水準的工作內容。
總有新力量推動行業變革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將會為人類的工作帶來多大的改變,將給人們的就業崗位帶來多大的沖擊?
王大威以他自己為例,認為對于企業中的管理者來說,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工作是可以被機器所代替的。“有一些機器更擅長的領域,比如數據分析和統計,可是機器沒辦法代替我為員工考慮未來的戰略。”在王大威看來,會計師、審計師的確是比較容易被替代的崗位,但王大威仍然確信,技術推動對于整個行業起到的是積極作用,對于年輕人才來講,原來的職責“被替代”,還可以把重心放到新的業務點上。在會計事務的整個發展歷程當中,技術變革不斷對行業格局發起劇烈的沖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記賬還是會計師們的必修課,可在電腦誕生后,對這一技能的要求大大降低;如今數據統計等工作將再次面臨機器的“侵襲”。
“其實技術改變對行業是一種非常好的推動,讓我們所有同事更關注增值服務,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對于會計事務所的普通員工來說,以往的工作中有許多瑣碎復雜且不斷重復的初級工作內容,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才擔負了其中的絕大部分。在人工智能得到廣泛應用后,這些基礎工作都可以交由機器解決,效率和準確率都大幅提升。而年輕人才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接觸新的業務。
王大威認為年輕人才不需要因為技術的進步而對職場產生焦慮。“只有沒辦法跟進做出改變的人,才沒辦法適應新時代。”王大威說道。
人工智能:改變舊職業,創造新職業
德勤擁有超過一萬名員工,橫貫各個不同的等級和年齡層,龐大的組織機構在面臨人工智能沖擊時,尤其容易讓人聯想到“裁員”“縮編”等關鍵詞。在王大威看來,他認可人工智能將對員工工作內容帶來的改變,但不認為這將沖擊企業的人員規模。
“我不覺得會有自動流失。第一,企業在不斷的壯大;第二,業務也越來越復雜。因而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員工。”王大威認為技術的改進代替了很多傳統型的崗位,但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新崗位,富有更高價值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才來負責。“20年前美國推出了100多萬部ATM機,是不是柜臺人員就不需要了呢?完全不是,當時的柜員有50萬,現在則需要60萬。他們在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人與人的溝通是一種更復雜和高級的業務執行方式,這是人的特質,也是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下,財會從業者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任何技術終究都只是一種為人服務的手段,不能取代人類的核心價值。
然而這同時也意味著人才的價值比以往更加難以挖掘和定義,人才的水準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的學習能力和對環境、時代的適應能力上。這給為企業尋找優秀人才的獵頭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獵上網這樣先天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獵頭服務平臺變得越發如魚得水。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技術從一開始就被他們認定為提升工作效率和精準度的手段。在獵頭服務領域,人的價值一樣不能被技術取代,真正衡量服務價值的仍然是基于人的經驗和判斷。
未來的職場將是人機共生的融合格局,不能適應歷史變化當然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但絕大部分能夠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則無需擔心人工智能的威脅。推動人類提升工作的質量,是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形成人機共生格局的目的。王大威認為未來的企業組織都應該更加扁平化,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服務更大的目標。在他看來,科技并不會給人類帶來威脅,人工智能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和美好,對于職場上的年輕人才來說,科技更是解放精力、使其投入到更有價值的高級工作的最大助力。
戳視頻直接觀看本期精彩內容
下期預告:
主題:《你,原來在被這樣評估著!》
嘉賓:思科大中華區副總裁、人力資源總經理吳汶锜
內容介紹:在人力資源市場隨著社會變革而變化的浪潮中,組織對人的評估維度產生了怎樣的變化?隨著新技術的產生以及更加科學的匹配方法,數據庫的出現,組織對人雙向評估有產生了怎樣的新興手段?人才本身又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從而更好定義自己價值?價值觀的匹配在人才和組織之間越來越重要,企業和人才之間又應該如何定義價值觀?如何匹配價值觀?
更多精彩花絮行業干貨可關注楊瀾訪談錄和獵上網官方服務號、官方微博。
7月17日——《楊瀾訪談錄》之人才相對論第五期,敬請期待!
戳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