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信息,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變革。中國在這場變革中已經領先了一段時間。但是在2017年,因為國際市場的波動,中國的影響力也發生了改變。中國不再只是廉價商品的制造者,如今還展現出了其強大的購買力,并致力于成為引領市場的變革者和拉動消費的驅動力。
如果說有哪個領域能夠體現這種轉變,那就是機器人技術。
回首2016年年初,波士頓咨詢公司(BCG)預估全球機器人技術開銷將在2025年達到670億美元。今年6月,由于消費需求的迅猛增長,他們在爭取機器人技術優勢一文中,重新評估了這一數字,將其提升到了870億美元。
這意味著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來得恰到好處。中國是世界機器人技術開發的領軍者,世界上30-35%的機器人都是在此開發的,這也使得業界有望在2017年銷售11000件商品并實現40億美元銷售額。如果BCG的預估是正確的,那么這個數字在來年還會急劇增長。
根據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Henrick Kristensen的報告,在機器人技術產品方面,中國也擁有世界第一的購買力。汽車行業是機器人技術的最大市場,也是這個領域的決定力量。中國對機器人技術的購買量占世界的27%,是美國的2.5倍。
中國制造業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它無法再繼續依賴其低價制造機器人及其它產品的能力,并以此為主要賣點了。而越南和柬埔寨這樣的東南亞國家現在正在利用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來發展他們自己的制造行業。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中國將無法在未來幾年以此為競爭優勢。典型的例子就是福耀玻璃董事長——中國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將公司部分制造廠移到了美國,以此來降低成本。
而中國仍在尋求通過創新來進行產品增值,特別是在機器人技術領域。
在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了十年發展計劃,要重點投資10個領域,使它們成為所在行業的世界領軍者。研發創新領域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份2016年畢馬威調查報告中,61%的人認為是公司在推動創新,并將收入的6%用于研發。這就營造了一種競爭氛圍,促使企業積極尋求在該領域經驗豐富的求職者。
中國制造和運營行業的企業正在尋找可以在新型高附加值市場中如魚得水的人才,這類人才要能為創新型產品創造、開拓或者發現新的市場價值鏈,而這樣的競爭環境將在未來持續數年。自2016年冬季開始,對具有這樣關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就已形成趨勢,而由于市場的快速發展,企業發現很難尋覓到有能力的人才,因為這個領域的人才短缺極其嚴重。
企業解決人才短缺的一種方式就是從總部培訓和調配高級研發人員或高級創新人員,并運用他們的知識和專業能力來帶領當地的員工達到所需的能力水平。
有一些公司的策略則較為激進,比如從大學雇傭大批的人才,將有巨大潛力的新員工送到公司總部歷練一到兩年,然后再回到當地研發部門進行全面的培訓。
Christensen教授還指出了另一條途徑,那就是有些企業會在美國設立研發培訓實驗室,從而減少文化和語言壁壘對創新的制約。
另一個主要策略則是物色能力強、經驗足的在職者,為他們提供增幅達到20-25%的薪資(在有些情況下增幅高達50%),并為研發專家提供相關股權等等。還有一些企業也開始重視員工的留任,盡管他們受到了競業禁止協議的制約。
盡管這些作為行業的普遍現象已經有些時日,但在過去的12個月中,我們看到的卻是這些手段更加頻繁地被運用和實施。但是,因為對人才的競爭過于激烈,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從競爭對手的外駐分支中挖走人才,有一些甚至提供了非常優厚的一系列待遇福利,讓人才愿意等候一年的競業禁止協議失效之后再跳槽。
為了吸引年輕的求職者,許多雇主還尋求途徑來提升他們的品牌知名度,他們利用了多種方法:許多企業在大學舉行了招聘會,還有更多的企業實行網絡宣傳政策,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信息宣傳。微信和微博愈發成為企業提升形象和發布信息的平臺,同時也能直接招聘到潛在的求職者。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也看到了中國政府對市場的保護。中美兩國之間潛在的摩擦已經被國際媒體所報道,媒體提到關稅正在威脅商品的自由流通(英國脫歐也是一例)。在今年年初,一些觀察者預測,由于進口關稅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業務模式將會衰退。
這樣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有一些美國的客戶已經延遲了在中國的投資。但是,大多數已經在中國建廠的公司則幾乎未受影響,因為公司搬遷的成本太高了。另外,有一些產業認為相比中國,在美國更難以獲得完整的供應鏈,進口原料的成本會高于關稅支出。這種情況在愈發重要的機器人技術行業中顯得尤為明顯。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中國制造和運營業要經歷的環境變化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所有的跡象都表明,這個行業在政府的幫助下已經做好應對準備,F在主要的問題似乎就是,如何從之前低廉制造的模式轉變為通過高級創新創造附加值的新模式。
這種附加值主要將以機器人技術的形式呈現——無論是在工業自動化領域還是消費品行業。所以,若想在中國全新的市場模式中保持領先,企業的關鍵任務就是迅速找到解決人才缺口的辦法。
這個問題最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就是招聘和培訓研發創新人才,帶領公司進入工業4.0的新時代。對于該領域的專家而言,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不論從職場晉升還是薪資增長的角度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