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社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王通訊11月17日在出席“第三屆事業單位綜合管理與協同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創新,需要重點啃五個“硬骨頭”。
硬骨頭之一:人才發展一體化創新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齊頭并進。在這大背景下,出現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嶄新話題,即“區域人才一體化”,如何破解呢?王通訊認為,人才一體化應先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尋求突破,沒有經濟聯合做基礎,單純的人才一體化是很難實現的。他以“歐盟一體化”為例說,歐共體啟動之前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呈“斷崖式”差距,有的國家之間達到10倍左右。但是,通過啟動1951年法德煤鋼聯合等一系列經濟一體化工作后,1966年歐共體內部開始人員流動,到1993年形成了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他建議,京津冀應學習歐盟經驗教訓,先從經濟一體化開始,比如,建立聯合控股公司等,同時要破除“大樹底下好乘涼”落后思想觀念,大幅降低“大樹底下不長草”的負面虹吸效應。
硬骨頭之二:人才發展生態化創新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系統性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意味著國家從生態圈高度開始重視人才工作。在問及“適合人才成長、發展與創造的外在環境條件”時,王通訊說,“溪澗哪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是指小單位留不住大人才。“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是講人才的產生與集聚需要充分的外在條件。他認為,構建適合不同種類人才生存與發展的不同條件,是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一環。
他還說,構建支持創新創業的生態是國家下一步要重點關注與大力投入的領域。今天北京中關村出現很多創業咖啡、3w咖啡、車庫咖啡等“第三空間”,這種咖啡屋不能簡單看作是喝咖啡的地方,而是多元主體之間交流信息、觸發靈感、交換思想、產生合作、完成創新的“后花園”“策源地”“反應堆”,值得全國其他地方借鑒。
硬骨頭之三:人才發展數據化創新
近年來世界刮起大數據旋風,大數據的浪潮已經蔓延到中國,正加速深入影響著人們生活生產的諸多領域。那么,大數據究竟是什么?它對我們人才工作會有什么影響呢?
王通訊告訴,可以把大數據理解為一個巨大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能夠在我們要求的合理時間內,提取出對我們非常有用的數據與資訊來幫助我們觀察形勢、找到問題、進行決策。大數據,不僅是一項新的技術,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事關國家人才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共中央在《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到,要“充分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為用人主體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大數據是一種威力超過人類前三次技術發明的更大革命,巨變才剛拉開序幕。“它可以幫我們精準尋找人才、預測人才與加強人才隊伍宏觀管理,提升管理與治理水平。”王通訊在會上表示。他舉例說,大數據是望遠鏡也是顯微鏡,成都電子科大憑借3萬多學生的校園一卡通選課記錄、食堂用餐、進出圖書館、超市購物、打水記錄等2億多條行為大數據,發現17%的學生可能產生心理疾病。某大學利用大數據給困難大學生發放補助。此外,國家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制定政策,提高決策、管理與服務水平。
硬骨頭之四:人才發展集群化創新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國內外重要的經濟地理現象,一般遵循的是由點(備注:增長極)到線、面直到體的演變規律。人才集群與產業集群是一體兩面,是互動互促的關系,通常體現為“以產業集群凝聚人才,以人才集群引領產業發展”。王通訊表示,人才發展集群化,實質上是一個創新人才空間密度與創新思想空間濃度的問題,我國當前在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他援引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的研究結果說,“知識經濟越來越多地依靠知識驅動,優秀的頭腦如果是孤零零的,很難有效地進行知識生產。不同有頭腦的人密集地湊到一起,互相碰撞、互相激發,所有科學中心、研究中心都離不開這一條。一分散,很多思想激發就消失了,這一點也是支撐集聚的理由。”
硬骨頭之五:人才發展人本化創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充分突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與責任擔當。王通訊說,我們現行人才制度里面仍有不少規定有悖于人本化思想,急需突破。
他認為,實施人才新政,解放人才創造力,需要努力踐行以下幾點:一是,破除職稱評定中的不公正障礙,實現“學什么,考什么,不學什么,不刁難。”;二是,在職稱制度設計上,應科學設定小學高級職稱比例,為在小學教育領域有為者,開辟一條發展進取之路,激發廣大小學教師的發展動力;三是,提高科研人員勞動報酬比例,充分體現人力資本價值;四是,重點保護好知識產權,為天才之火加上合理合法合規利益之油,激發無窮創造力。
編輯:admin